赵彩霞,满族,1957年10月出生,大专学历,松原市民主促进会副主委,
松原市满族艺术剧院副院长,
国家一级演员,松原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常委,松原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吉林省第五、六、七、八、九届政协委员。“满族新城戏、八角鼓”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
1972年,年仅16岁的她怀着对
艺术的酷爱和执着追求,踌躇满志地来到了当时的扶余县新城戏剧团,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30多年来,她勤学苦练,锐意创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满族戏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为塑造人物,表现剧情,感染观众,提高效益,她广泛搜集满族民俗资料,深入挖掘满族传统的风土人情,丰富自己的
艺术素养,充实自己的艺术实践。在表演
艺术上,她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演员,她不但苦练形体功、唱功,而且对满族戏的唱腔理论进行潜心研究,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她唱过歌曲、
二人转、大鼓、河南坠子,也唱过吉剧、评剧,从中汲取营养,开阔自己的
艺术视野,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春华秋实,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她在满族戏唱腔的发声唱法和润色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她的唱腔运气自如,轻柔委婉,舒展细腻。在唱腔高潮时增强了音量,扩展了音域,富有激昂的表现力。她灵活地掌握了声音色彩和力度的变化,运用音色明暗度对比和真假声结合的技巧,使她在新城戏唱腔上达到了宽(浑厚、结实)、亮(明亮、清脆)、冲(挺拔、刚毅)、甜(柔和、甜美)、圆(圆润、饱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味、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强劲的
艺术感染力,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同行们的认可和广大观众的赞赏,被公认为是新城戏的代表人物。
三十年来,她先后主演的剧目有30多个,多次获奖,在全省艺术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被
吉林省文化厅定位拔尖艺术人才。在1992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中,她成功的塑造了大型历史故事剧《铁血女真》中
完颜阿骨打的爱妻———乌古伦,获优秀表演奖第一名。《铁》剧在进京展演中,
中央电视台在首都人民剧场进行了现场直播,受到了戏剧界专家及观众的高度评价。
人民日报、
文艺报、
中央电视台等12家新闻媒体发表了有关消息、评论、剧照等,给予了广泛的宣传和热情的赞扬。吉林省文化厅向文化部、中国剧协推荐她为文华表演奖和
梅花奖候选人。1993年该剧荣获我国舞台
艺术最高奖项——文华大奖:获中宣部精神文明产品“
五个一工程”奖。同年5月在吉林省政府召开的优秀
艺术创作表彰大会上,她受到了嘉奖。同年7月又在
松原市政府召开的《铁血女真》剧组表彰大会上,被记功一次,晋升一级工资。1994年
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她“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她参与策划的《洪皓》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
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学会“金孔雀”综合大奖,本人被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
2001年由于工作的需要,被组织任命为
松原市满族艺术剧院副院长,主要分管业务。尽管走上了领导岗位,但她一直活跃在第一线,不仅要配合院长搞好业务管理,自己也经常参加演出。特别是在艺苑人才的培养上做了大量工作。2004年剧院同省
艺术学院联合办学,招收30多名学员,作为剧院的后备力量进行培养。作为此项工作负责人的赵彩霞,以院为家,与学员同吃同住,认真负责、严格管理。2007年,这批学员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在毕业考试中受到了省内专家学者和总校领导的高度评价。这批学员除本单位聘用,其它都被省直院团聘用,并且都是骨干力量。在她和同志们的努力下,剧院的工作和面貌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到了省厅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仅2005年一年就获得各种奖项近60项,其中国家级两项,省级25项。2006年在全省大戏评奖中《皇天后土》获剧目一等奖和十一个单项奖,2007年在全省“
二人转、小戏、
小品”汇演中,又获各种奖项近20项,其中有赵彩霞导演的二人转“戏说红楼”获剧目一等奖,并在省电视台播放,
哈尔滨电视台也进行了录制。特别是2009年10月份《皇天后土》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第一届
少数民族戏剧汇演,最终在全国仅12台入选剧目中获得了银奖,这些奖项的获得都饱含着赵彩霞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