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柏田
小说和随笔作家
赵柏田,小说和随笔作家。1969年8月出生于浙江余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各大期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入选多种选刊、选本及年度排行榜,部分作品译介到国外。曾获“十月”散文奖、2000年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全国大红鹰文学奖等。致力于思想史及近现代知识分子研究。
个人作品
赵柏田,当代作家,人文学者。 1969年8月出生于浙江余姚。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十余年,主要涉足方向有明清江南文化、近代口岸城市现代性研究、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研究。著有长篇小说《赫德的情人》、《让良知自由:王阳明自画像》,短篇小说集《万镜楼》、《站在屋顶上吹风》,散文集《历史碎影》《岩中花树》《帝国的迷津》《明朝四季》《时光无涯》《我们居住的年代》《远游书》,文论集《双重火焰》等十余部。部分作品译介到国外。现居浙江宁波。
主要作品:
2015年上半年,著作《南华录》入选“中国好书榜”、“新浪好书榜”等国内各大榜单。下半年出版了一部新长篇《买办的女儿》。
(中华书局2012)
《万镜楼》(台北秀威2012)
《双重火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赫德的情人》(北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明朝四季》(新星出版社2011)
《时光无涯》(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远游书》(良友书坊,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帝国的迷津》(中华书局2008)
《岩中花树》(中华书局2007)
《历史碎影》(中华书局2006)
《站在屋顶上吹风:小说自选集》(宁波出版社2006)
《我们居住的年代》(作家出版社1999)
出版图书
所获荣誉
第14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6年4月16日揭晓,我市著名作家赵柏田凭借《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荣膺年度散文家。
他的《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2015年7月在北京首发,记叙了明万历后南方中国士人的生活雅事,他们以一种日常生活的存在形态一一登场。赵柏田以诗性与智性融合的特有叙事方式,写尽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与苍凉。
本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给赵柏田的颁奖词是:左手小说,右手散文,虚构令他恣意,征实却更切近他的理想。他对古代中国的回望,声音低徊,内心虔敬,在体认一种逝去的生活态度与价值信念的同时,也对文化异端情有独钟。他出版于二〇一五年度的散文集《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将南方文人的群像,隐于各种艺文与风物之中,以文观物,以史证心。这种寄寓在物质里的精神,优雅、坚韧、繁华、奢靡,有一种近乎绝望的美。赵柏田写出了这种美的兴衰,并通过江南文化气韵的重现完成了自我救赎。
此外,在腾讯·商报 华文好书2015年度好书评选中,《南华录》获华文好书2015年度评委会特别大奖。
《南华录》获华文好书2015年度评委会特别大奖的颁奖词是:作者赵柏田有和普鲁斯特一样的野心,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描绘已消逝不再的古代南方生活史,让人想起《追忆似水年华》。出没书中的玩赏家和隐士与同时代权力场中的角逐者们共同构成了传统中国的两翼。《南华录》写的是明代江南的物质文化史和精神文化史,也是现代人内心的一次自我凝视。
2024年9月,作品《李清照的最后二十年》获第三届“欧阳山文学奖”散文奖。
相关评论
看了赵柏田的书,我有一种冲动,今后要向朋友们奔走想告,大家都扔了余秋雨来读赵柏田。……我想我要对赵柏田致敬,为他的趣味的纯真,为他的耐力和坚韧。
——张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教授,文学批评家)
赵柏田的写作最重要的价值,也是他与余秋雨非常重大的区别,在于他找到了一种有效的叙事方式,一种从先锋主义那里继承下来的话语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同时也本源自新史学,在史实与想象、历史与现实经验之间架起了一道奇妙的桥梁,经由一个个隐秘的通道,把现代性和人类性的经验在历史场景中还原。
与当下流行的所谓“文化散文”不同,赵柏田的非虚构性作品把一种带有强烈“现代主义”色彩的个体存在经验,灌注进对历史的人与事的追忆与想象中,以个人的生命体验打开历史的“黑匣子”,让消失了的人与事,向当代经验敞开和发声。
——张闳(同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文学评论家)
对一个作家最好的批评是表扬他,对一个学者最好的表扬是批评他。作为同行,我要大声表扬赵柏田。赵柏田就是宁波的余秋雨、浙江的余秋雨。我们读余秋雨,今天更要读赵柏田。秋雨老师有开拓之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他的文化散文撒下了启蒙的种子,赵柏田则另辟蹊径,用他智性与诗意交织的文字造了一个花园。……在这个花园里,我们看到了明清文人们、现代知识分子一个个在活动。……他走近他们,让他们发出光来。其实这是柏田自己身上的光照亮了他们。从前只知道宁波有缸鸭狗,现在我们知道了,宁波不仅有缸鸭狗,更有赵柏田。
——张生(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作家)
赵柏田写作的特点在于沟通了古今,沟通了文史。我个人感觉是气息醇正,用心良苦,因为正好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状况构成了对照,有一种潜在的对话关系。
——王鸿生(同济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赵柏田笔下的人物,都戴着他们各自的音容笑貌和时代特征来到了我们跟前。他们由此成了我们这些活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这些活人,对那些干巴巴的历史规律没有兴趣;我们更愿意对那些不清晰的东西怀有好感,因为不清晰就意味着神秘,意味着可能性。
——敬文东(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
赵柏田的写作可贵的是呈现出了多元的格局……确实在他的笔下,历史与当下常有天涯比邻之感。……他是以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把日常化、民间性提上来,以此与大历史构成对话。
——毛尖(华东师大对外汉语系副教授,文学评论家)
把时局变化揉合于小说笔法,绵密、平静的叙述和小说笔法的交互使用,是赵柏田的语言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作者叙事的瓷实轻省,学识的通达圆润,在中国作家里,是一个稀罕的品种。激烈,深沉,痛苦,厚重,什么难受的本事我们都有,没有的也是一学就会,唯有飘逸,轻松,幽默,风雅,这些西方文化里,看似轻慢实则高贵的东西,我们却采取排拒的态度,想学的也是一学就走样。最可贵的,还是作者的见识,该叫史识,一种才气与学识的结晶。作者不仅对他笔下的人物,都有沉潜的研究,就是对那些稍稍涉及,甚至一笔带过的人物和事件,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韩石山(《山西文学》主编,作家)
历史是文献记载下来的,留着很多空白处,这些空白需要填充,否则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不到位的。很多史学家在研究这些历史的空白处,但往往不得要领。这恰恰是作家施展才情、发挥想像的的巨大空间。我认为这是赵柏田先生作品的魅力最重要的一点。通过历史认识自我,这是历史研究的意义,也是文学创作的意义。
——顾青(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出版家)
赵柏田的技巧在于他对历史的叙事有一种小说化的训练。对于小说中细节的掌握,对日常生活的重视,是这一代小说家最擅长的。他们普遍由过去的宏大叙事的叙写转向了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呈现,柏田的由小说转向历史叙事显得非常自然,他把一个小说家的训练有素的目光投向了历史深处,小说化的叙事里又尽量做到了学术上的严谨,让我们看到这一代对历史认识的深度、广度和厚度。 他通过一种小说化的叙述方式找到了历史的真切度。
——施战军(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学评论家)
我感兴趣的是赵柏田的叙述姿态。存在着三种叙述姿态,一种是仰视的,是注释性的,一种是俯视的,肢解性的。赵柏田采用了一种平视的目光穿透历史,让作者、人物、读者在一个平面上互动,形成一个“场”。……以往我们的关注点总落在人物与时代关系上。赵柏田的书写颠覆了这种观念。
——盛子潮(浙江文学院院长,文学评论家)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5 09:08
目录
概述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