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法箴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水养殖专家
赵法箴,1935年5月13日出生于山东莱州,海水养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名誉所长。
人物经历
1935年5月13日,赵法箴出生于山东省掖县过西镇(现莱州市三山岛街道)赵家村。
1949年,进入山东省立掖县中学(现莱州一中)学习。
1951年,进入烟台水产学校中专学习。
1954年8月,从烟台水产学校中专毕业,由于山东大学水产系扩招,学水产加工的赵法箴跨专业报考了水产养殖,通过考试,进入山东大学水产系(现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养殖专业学习。
1958年8月,从山东大学水产系毕业后即分配至位于青岛的黄海水产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1958年8月至1978年12月)、助理研究员(1978年12月至1982年12月)、副研究员(1983年1月至1988年9月)、研究员(1988年12月晋升)。
1967年9月—1988年6月,担任中新对虾养殖有限公司(新西兰)副研究员、技术经理。
1988年12月,担任黄海水产研究所养殖研究室主任、名誉所长、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与唐启升一起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写了一封信,建议“加强海洋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管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赵法箴于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完成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并与他人合作完成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为对虾人工育苗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主持获得小面积对虾养殖示范成功的同时,取得中型和大型水面养殖对虾研究成功。20世纪70年代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对虾养殖高产试验和开发饵料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0世纪80年代主持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世界产权组织金奖,“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7年,赵法箴和同事加大捕捞网的网眼密度,清除蟹子幼体,虾苗成活率大幅度提升,解决了人工养殖的最大难题。
1979年底,在召开的全国对虾养殖工作会议上,赵法箴就对虾育苗攻关问题作了重点发言,提出用2—3年的时间,攻克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关。
1980年,赵法箴联合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山东海洋渔业所等单位,对“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进行攻关。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提前一年使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获得成功。
根据2020年4月黄海水产研究所网站显示,赵法箴撰有论著70余篇,主要有《人工养殖对虾》《对虾幼体发育形态》《对虾人工配合饵料试验》等。
人才培养
赵法箴说:“我的科研,都是与生产紧密联系。因为我们都是边实验边生产,生产中的问题马上通过实验来解决,所以我们的成果出来后,推广得非常迅速。”在他看来,科研人员尤其是以应用型研究为方向的科研人员,一定要与生产相联系,“搞科研不和生产联系,怎么能知道技术在生产中遇到哪些问题?”“现在有些科研人员,为了成果而成果,成果出来后就放在那里,也不去推广转化,这有问题。”赵法箴说,他一直告诉自己的科研团队,不能离开生产一线。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赵法箴为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工程院评)
根据赵法箴院士多年研究成果撰写的《对虾幼体发育形态》《对虾养殖》《中国对虾养殖与增殖》等论著,从亲虾培育、产卵孵化、幼体发育、健康苗种的培育到对虾健康养殖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中国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保持中国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6 18:2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