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端(1882 ~1946),云南大关县城人,家中弟兄众多,排行老七,因领导过“川南革命军”反清,被本县人称为“赵七大王”。赵少年时,喜攻书法,曾在重庆天顺祥票号学商,后回乡就读昭通中等学校,毕业后被太守张赓阳保送云南高等学校学习,接着又考入越南巴维学校,继而赴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他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一边读书,一边从事反清的革命活动。
人物生平
赵端(1882 ~1946.09.15),字毅佛,号华杰(一说字章甫,号毅佛),清光绪八年(1882)出生于大关厅(今大关县)翠华镇。他幼时在重庆天顺祥票号当学徒,随后回到昭通就读,后入省高等学堂、考送越南巴维学校,复留学日本,先后在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在日本期间,他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后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特派员。
清宣统三年(1911)初,广州起义失败消息传到日本,赵端受同盟会本部派回国并到长江中上游组织反清武装起义,为全面发动辛亥革命作准备。赵端认为四川为长江上游,如果在四川首先起义,能够支持长江中下游的革命力量,赵端主动要求担任入川组织起义的任务。早在日本期间,赵端已经通过书信,密约了在滇川交界处的中国革命同盟会会员、他在昭通书院学习时的老师李龙言,并通过李龙言,再联络了李龙醒、曾俊生、赵瑞卿、赵义泉、李华峰、李联乙、谭源等人,在云南、四川交界处秘密结社,进行起义宣传和准备活动。同年6月,赵端抵达武汉,他冒险在武汉谋刺端方(清末大臣,时任渝汉铁路督办),结果没有成功,幸得他本人逃离。他进入四川后,密约李龙醒、李龙言、李华锋、谭渊等人开展秘密活动,决定以横江为依托,以回龙场、滩头(其时均属大关厅所辖,今属盐津县境)为同志军义聚之所。赵端回到横江没有几天,李龙醒、李华锋、赵瑞卿、赵义泉、李联乙、谭渊等人便纷纷赶到横江和他会合,这些人都是各府县、各码头有影响有号召力的人物,其中一些人还掌握着当地的乡勇、团练,或在城防军、江防队中有内应。他们商讨、决定了几件事:成立起义筹备处,以李龙醒、赵瑞卿等4人为筹备员,负责组织,协调工作;赵义泉、李华锋等10余人负责筹措饷械,联络周边各县反清势力;起义筹备处对外称团练公所,以开办团练名义集结队伍;由赵端亲赴昭通与昭通镇总兵苏抡元联系,争取苏抡元的支持;各地义军分批、分期到横江、滩头、回龙场集结,暂定于10月初发动起义。随即分工,分别到滩头、普洱、串丝、落雁等地开展反清宣传,发展革命武装。赵端赶赴昭通见到苏抡元后,向苏抡元宣讲形势,坦率地告知将要发动起义的设想和计划,真诚地希望能得到苏抡元的支持。苏抡元告诉赵端,省城昆明的形势也很微妙,他不便轻举妄动公开支持赵端,但是他保证不会坏赵端的大事。他建议赵端起事后向四川发展,与四川保路同志会呼应;至于起义军的后方根据地,苏抡元将提供保护。其时,在横江、回龙场、滩头各据点,已集结义军近2000人,大关、绥江、筠连、屏山、雷波、宜宾等各县响应者,仍络绎在途。赵端回到横江,召开筹备处会议,决定各据点起义军于8月中旬到横江集中整编,起义军定名为“川南革命军”,起义时间定在9月1日。同年8月,队伍集聚横江整编,迅速壮大到3000余人,遂组成4个梯团,赵端被起义军公举为全军都督,李龙醒任总参议,李午初、罗日增、云连山、曾雨亭、李敬廷、彭九皋、董金亭等分任各路司令、梯团长。9月1日,正式宣布起义。
关河起义军以川南革命军名义,从盐津麻柳湾战斗开始,一路昭告天下,一边战斗,一边宣传革命,一边接收前来参加起义的军队,集结了队伍1万多人与清军作战,从叙州府(今四川宜宾)挥师直指成都,讨伐四川总督赵尔丰,先后攻克犍为、屏山、雷波、马边、嘉定等地。整个川南都在川南革命军的控制中,后挥师川东北,一路都得到响应。同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辛亥革命,未几,云南光复,四川响应宣布独立,川南革命军停止进军,赵端认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该谢幕退场了。随后,赵端受孙中山指示,便将川南革命军各部遣散,将地方行政、治安事务交由地方士绅组织的自治会管理,独自离川转赴广东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特派员职务。
关河起义先于武昌起义、昆明“重九起义”,旬月之间,连克10余城,平定川南,全川敉定,功昭日月。川南革命军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义军首领李午初、曾雨亭、云连山、李敬廷、彭九皋、董金亭、陈联升、谢良佐、陈少清等战死,数百义士阵亡捐躯。晚年,赵端卸任后寓居上海,他在闲暇之余,以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亲笔留下《辛亥革命关河同志蜀战殉难记》文章,记述了关河起义的概略情况。
民国35年(1946)9月15日,赵端病故于上海至南京旅途中,终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