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苍璧
公安部原党组书记、部长
赵苍璧(1916年3月—1993年5月11日),清涧县玉家河镇赵家洼村人,1934年1月参加革命,1935年11月入党。历任陕甘宁边区三边地委委员、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处长,北平市公安局治安处处长,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四川省公安厅厅长,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兼政法委党组书记,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副省长兼西南政法学院院长。文革期间受冲击,1974年重新回到四川省委工作,任常务副书记。1977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长,党组书记,后兼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委。曾任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83年退居二线,1993年5月11日逝世。
人物生平
赵苍璧,1916年生于陕西省清涧县玉家河镇赵家坬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4年1月参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赵苍璧被送到中共中央西北政治保卫局在瓦窑堡举办的保安人员培训班学习,在培训班结束时,他因思维敏捷、成绩优异留在西北政治保卫局工作,担任保卫局巡视员,自此开启了在延安的隐秘战线事业。
抗日战争时期,赵苍璧任三边分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地委委员,绥德保安分处处长,北路军特派员、靖横司令部特派员,陕甘宁边区保安处训练班主任、便衣队队长,陇东分区地委委员、保安分处处长等职。
在此期间,赵苍璧坚决镇压汉奸,重拳打击反动势力,摧毁了许多隐藏在边区的特务组织,剿除了一些长期残害人民的土匪,为保卫党中央做出了杰出贡献。
1940年,陕甘宁边区成立便衣队,赵苍璧担任队长,主要任务是侦破敌特组织。赵苍璧参照苏联教材,结合实际情况和自己丰富的侦察工作经验,编写了“怎样收集和传递情报”“侦察与反侦察”等基础教材,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培训便衣队成员,使这支队伍迅速成长起来。
解放战争期间,赵苍璧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副处长,西北局监察委员会委员,为党中央侦察到许多敌军动向。
1949年2月,赵苍璧随军进入北平,任北平市公安局治安处处长。5月,任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侦破了一批潜藏的反革命案件,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赵苍璧随第二野战军挺进西南,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副部长、西南行政委员会公安局副局长。1954年大区撤销后,赵苍璧历任四川省公安厅厅长,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赵苍璧遭受严重迫害。1974年他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先后任四川省政法党组书记、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四川省委常务书记。
1977年,赵苍璧调任公安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委员,中央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在这期间,他按照中央部署,指导全国公安机关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干部政策,重新组建公安部的各级领导班子,组建武警部队,恢复公安院校,加强公安机关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大力整顿社会治安秩序,有力地打击了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领导全国公安队伍坚决实行公安工作着重点转移,开创了公安工作的新局面。
1993年5月11日,赵苍璧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人物事迹
赵苍璧一生清正廉洁、实事求是,尤其是身居要职后,一些亲朋好友特别是近亲多次找他帮忙,都被他严辞拒绝。有一次,他的姑舅(舅舅家表弟)找到他,说家里务农实在辛苦,也没有前途,想让他给谋个差事。赵苍璧听后严厉地说:“我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的义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今天我用我的权力为你谋个差事,那么人民就不再信任我,我就不能为人民办事了。”他的+姑舅见状只好回家,但是自觉受了委屈,回家后向亲人们诉说:“赵苍璧不近人情,和’陈世美’一样。”
虽然赵苍璧官至国家公安部部长,但却从未忘记家乡和家乡百姓。当他听说清涧县修建东风水电站时,就自己掏钱买了一辆汽车和一些机械设备运到工地;1973年回乡探亲,发现村里仍然很落后,就自己想办法筹措了10万元资金,修通了镇区到村里的公路,解决了村里的人畜饮水困难,为村里通了电;知道村里没有致富门路,就从四川引进“八克”新品种猪,让村民发展养殖产业。后来该种猪在清涧推广养殖。
赵苍璧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这样写道:“阳民的事业经营的如何,经营商业,在我们的政权下,又是共产党员,无论如何不要过于贪财,一定要处处都以国家规定的原则和法律的规范行事,违者无论如何是不能干的。”
其父赵宗文1949年去世,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不能请假回家尽孝。在安葬父亲的那天晚上,赵苍璧下楼,在夜幕里,朝着家乡方向深深地作揖三拜,甩一把清泪,然后上楼,办公室的灯火彻夜未灭;1977年,母亲白步清去世,当时正直拨乱反正时期,赵苍璧时任公安部长,公务缠身,最终也是饮泪未归。村里老人赵志恒说:赵苍璧母亲的丧事办的非常简朴,因为家里穷,食用油都非常紧张,丧事缺油,粮站主任不敢批,镇党委书记也不敢批,最后镇党委书记的妻子拿了自己家积攒的油本买了2斤油。
赵家坬村偏僻落后,交通不便。村民让上学识字的愿望难以实现。 早在1937年,赵苍璧在百忙之余带领村民自筹劳动力和资金,在村内修建5孔窑洞办学校,让村里上不起学的孩子接受教育,让农民群众在耕作之余接受文化熏陶,这是赵家坬小学的前身,也为赵氏“耕读传家”的家风奠定了基础。
赵苍璧分别在1973年、1983年、1990年三次回赵家坬村,每次回家都和村民忆往昔、谈今朝,每次他都会说“天下万般事,唯有读书高”,他告诫年轻人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农村一定要大有作为,要做一个合法村民,带领大家致富,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赵氏子孙秉承“耕读传家”的家风,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赵氏子孙中享受省军级以上待遇9人,地师级待遇20人,县处级待遇40人,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10人。
参考资料
【清涧名人】赵苍壁:忠诚公仆 清廉家风.榆林市纪委监委官方公众号.2018-07-28
【清涧故事演讲稿】赵苍璧二三事.清涧县党史地方志编纂研究室官方公众号清涧史志.2018-06-29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5 18:1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