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华
明末清初文学家
赵雪华,明末清初文学家余怀(1616年-1696年)所著《板桥杂记》中记载的人物。约活动于南明弘光至清顺治(1644--1661)前后。顺治初,为清兵掳掠至沐水旗,有题山东郯城县之李家庄,旗亭壁间题三绝句传世,末书云:“吴中羁妇赵雪华题。”而知其名。
人物生平
赵雪华,约活动于南明弘光至清顺治(1644--1661)前后。顺治初,为清兵掳掠至沐水旗,有题山东郯城县之李家庄,旗亭壁间题三绝句传世,末书云:“吴中羁妇赵雪华题。”而知其名。
人物诗作
题壁三首(其一)
不画双娥向碧纱,谁从马上拨琵琶。
驿亭空有归家梦,惊破啼声是夜笳。
题壁三首(其二)
日日牛车道路赊,遍身尘土向天涯。
不因命薄生多恨,青冢啼鹃怨汉家。
题壁三首(其三)
惊传县吏点名频,一一分明汉语真。
世上无如男子好,看他髡发也骄人。
诗作揭秘
背景
在山东兖城县李家庄旗亭的墙壁上吴中难妇赵雪华[4]所题的三绝句诗;原弘光朝宫人广陵叶子眉在河南宜沟客舍墙壁上所题的一绝和后跋;西陵逃难女子宋娟题于河北定县北清风店驿壁的《题清风店》诗[5];晋中薄命妾徐淑题于河北涿县驿壁上的《题涿州驿壁诗》[6]等,都是为人所熟知的。据统计,明末清初不知名的女子题壁诗包括上面的例子共有二十余首。这一时期的作品,仍是动乱时代的反映,以述叙流亡兵乱中“难妇”、“难女”的去国离家之悲内容为最多。正如上面所引的晋中薄命妾徐淑于顺治六年(1649年)在涿县驿壁上所题的“弃子抛夫咽北风,驰驱心逐晓云空。此身一死非难事,惟恋今生梦魂通”所说,她们心中倾吐较多的是动乱中与骨肉分离、被乱兵所掠辗转于驿舍逃难失所的悲恨以及流落天涯的辛酸等情感。
原因
明末清初的女子题壁诗为什么会迅速增多呢?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所谈到的类似的悲剧性女性在这个时代大概是比较多的。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流浪各地的女子数量比平时多了起来,正如明末清初的王端淑“远嫁去燕京,父母恩情薄”(《吟红集·北去》)诗中所说,江南女子流转北地的情况肯定是有的。据有关文献所载,这一时期的女子题壁诗以流浪北方的江南女子之作为最多,而旅居于北地的江南文人哀怜其情,遂记其诗并和之。
其次,当时女性崇拜的时代风潮是对薄命佳人的赞美。在当时男性文人之间对薄命佳人存在着异常的崇拜感情,他们当中一且发现无名女子的题壁诗,便以令人惊奇的热心加以搜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女子题壁诗的作者,大都是薄命佳人的原因吧!著名的男性诗人也有热心搜集女子题壁诗的,如清诗人王士禛便有下面的逸事。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士禛与同邑的傅扆在北上赶考的途中住宿于白沟河(北京市郊)的旅舍时,发现了墙壁上王素音题壁诗的和诗。但是,王素音的原诗却没有看到,他们询问旅舍的主人,得知原诗藏于五、六尺高的堆积木柴后面的墙壁上。时值天寒地冻,但他们为了读到原诗便把木柴一块一块地搬下来,原诗出现后,傅扆点着火把读诗,王士镇哈气润笔做着记录,他们还分别在墙壁上为原诗做了和诗。写完之后,二人饮酒相视大笑,并自嘲其行为“痴绝”(《妇人集》卷二)。从这一小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文人对女子题壁诗的搜集,是多么的狂热。
参考资料
板桥杂记.国学导航 .
明清女子题壁诗考.中国文学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10:0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诗作
诗作揭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