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
乱山乔木,碧苔芳晖。
注释
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匪,非。神,心神。灵,灵敏。机,天机。微,微妙。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引,招引。
两句大意是:远远招引,好似相近。临近一看却又不是。这是形容超诣的意境可望而不可即。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少,少年。契,一本作“气”。俗,世俗。违,不合,背离。
诵之思之,其声愈希:《庄子·物外篇》:“言者所以在意,得其而忘言。”其声愈稀,渐渐听不到声音。
译文
不是心神灵敏,不是天机微妙,
好像与白云作伴,乘清风归向太空。
远远招引好似达到这个境界,可是它又在虚无缥缈之中。
少年时就妙合道心,长期修真而离俗超尘。
看乱山中乔木耸天,踏着阳光映照的满地苍苔,
一面吟诵一面凝思,渐渐消失了失音。
简析
“超诣”的艺术风格,表现为作品中具有超脱世俗,崇尚自然的隐逸情趣。作者在这首诗里描绘了所谓“超脱”的意境。
前一半写的是神仙的虚无缥缈的境界:伴白云,乘清风,遨游太空,归向仙境。但是,这种羽化登仙的境界不是人为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因此,这种境界“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司空图在这里宣扬的是道家的所谓“至人”、“道真同体”的玄学思想。
后一半写的是隐逸山林的超诣境界。诗中的隐士从幼小起即慕道修真,以后终于超脱尘俗而遁迹山林,“乱山高木,碧苔芳晖”,他忘情于大自然的古朴肃穆的境界,浸沉于吟诵凝神之中,达到了《庄子·外物篇》所说的“得意而忘言”的忘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