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是
频率高于20000
赫兹的
声波,是一种在
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机械
纵波。超声波频率高、
波长短,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方向性好、能量大、穿透能力强等特性,在探测与测量、医学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定义
超声波即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是一种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机械纵波。在2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的空气中,超声波波长约为1.72厘米或更小(由频率决定)。
人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赫兹~20000赫兹左右,因此人耳无法听见超声波。
物理特性
由于超声波是波的一种,因此超声波具有一些机械波的通性,例如存在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此外,超声波由于频率高、波长短,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方向性好、能量大、穿透能力强等特性。
方向性好
由于超声波的频率高,其波长较同样介质中的声波波长短得多,衍射现象不明显,容易保持定向而集中的超声波束,所以超声波的传播方向好。
能量大
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波的功率与波的频率的平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当振幅相同时,振动频率越高能量越大。因此,它比普通声波具有大得多的能量。
穿透能力强
超声波虽然在气体中衰减很强,但在固体和液体中衰减较弱。在不透明的固体中,超声波能够穿透几十米的厚度,所以超声波在固体和液体中应用较广。
空化作用
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液体时而受拉时而受压,产生近于真空或含少量气体的空穴。在声波压缩阶段。在空穴崩溃时产生放电和发光现象,当一定频率的超声波通过液体时,尺寸适宜的空穴会发生共振现象,超声波的稀疏阶段使空穴迅速涨大,然后在压缩阶段,空穴又突然被绝热压缩,直至湮灭。在空穴涨大时,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电荷在湮灭过程中进行中和,产生放电发光现象。在空穴突然被压缩时,液体以极大的速度填充空穴,因而使小泡附近的液体或固体都会受到上千个大气压的高压。上述现象称为
空化现象,超声波在液体中的这种作用称为空化作用。
历史
1793年夏天,意大利科学家拉扎罗·斯帕拉捷 (Lazzaro Spallanzani) 对蝙蝠在黑夜里飞行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他便捉来一些蝙蝠实验。他先是蒙上蝙蝠的眼睛,再是堵住它的鼻子,结果发现蝙蝠还是能够自由地在黑夜中飞行;他塞上蝙蝠的耳朵后,则发现它从墙上摔落下来。于是他总结出蝙蝠是利用听觉飞行的,并最终发现了超声波的存在。
1893年,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发明了高尔顿哨子,这是一种可调节频率的哨子,可以产生超声波。他用它来测量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听力范围,证明许多动物可以听到高于人类听力范围的声音。
1917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保罗·朗之万(Paul Langevin)利用高频静电发声器和石英谐振器开发了用于潜艇侦测的设备。这标志着超声波和压电技术在声纳设备上的首次实际运用。
1928年,前苏联工程师谢尔盖·索科洛夫首次提出将超声波用于金属探伤领域的想法;1941年,第一台商用超声波金属探伤仪由美国工程师费斯通发明并申请了专利。1949年,美国医学博士约翰·朱利安·野生利用改进后的超声波金属探伤仪进行了病人肠道诊断,结果成功地获得了可供临床治疗参考的图像。1951年,他发明出了第一台超声波医学诊仪,标志了一个新的医学诊断学科的诞生——“超声诊断学”。他因此被人们誉为“超声医学之父”。此后,很多大公司都对医用超声仪进行了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包括日本的阿洛卡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荷兰的飞利浦公司,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等。
超声波的发射与接收——以压电法为例
超声波产生的方法一般有机械法、热学方法、电动方法、磁滞伸缩、压电法等,其中探伤应用最多的是压电法。
压电法产生超声波的方法核心是利用压电晶体来实现的。试验发现,某些晶体材料(如石英晶体)做成的晶体薄片,当其受到拉伸或压缩时,表面就会产生电荷,此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反之,当对此品片施加交变电场时,品体内部的质点就会产生机械振动,此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具有压电效应的晶体材料就称为压电材料。
将超声波传到晶片上,晶片就会振动,在晶片的两电极间就会产生频率与超声波相等、强度与超声波成正比的高频电压。反之亦然。
发射
在压电晶片制成的探头中,对压电晶片施以超声频率的交变电压,由于逆压电效应,晶片中就会产生超声频率的机械振动——超声波;若此机械振动与被检测的工件较好地耦合,超声波就会传入工件。
接收
若发射出去的超声波遇到界面被反射回来,又会对探头的压电晶片产生机械振动,由于正压电效应,在晶片的上下电极之间就会产生交变的电信号。将此电信号采集、检波、放大并显示出来,就完成了对超声波信号的接收。
超声波频率的调整是通过改变交变电场的频率或晶片尺寸(晶片厚度)来实现的。
动物对超声波的感知
尽管人类无法听到超声波,但许多动物都能感知并利用超声波。
蝙蝠
蝙蝠使用超声波测距(回声定位)技术探测猎物。它们可以发出并探测超过 100 kHz 的频率,声波遇到猎物或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蝙蝠利用回声来定位与辨别方向。
昆虫
广泛的研究表明,许多昆虫都能发出超声波,例如蜜蜂在分群时就会发出超声波。一些夜间活动的昆虫能听到蝙蝠的回声定位,其中包括许多蛾类、甲虫、螳螂和草蛉类。当听到蝙蝠的声音时,一些昆虫会做出躲避动作以避免被抓住。
狗
狗的听觉频率的上限约为 45 kHz,而猫的听觉频率的上限为 64 kHz。可以利用能发出超声波的狗哨来训练与召唤狗。大多数狗哨的发声频率在23kHz~54kHz间,因此狗能听到哨声而人听不到。利用这一点可以向狗发出周围人听不到的指挥信号。
海豚和鲸鱼
海豚的听觉频率上限约150kHz,鲸鱼的听觉频率上限约为123kHz。
超声波的应用
探测与测量
超声波易于定向发射,方向性好,强度好控制,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我们把利用声波进行工作的探测设备称为
声呐。
用人造超声源在海水里发射,通过接收回射超声波并分析计算,能够探测海洋潜艇位置、鱼群以及确定海底的暗礁等障碍物形状及远近。利用人造超声波在固体里传播的时间能够确定物体的长度,以及通过超声波在固体里遇到障碍物界面上的反射波来确定物体内部损伤如裂缝、气孔及杂质等位置。这种方法称为无损探伤。
医学
(1)超声波成像
超声波成像使用2兆赫兹及更高的频率。由于其有较短的波长,因此可以解析结构和组织中的微小内部细节。超声波功率密度通常小于每平方厘米1瓦,以避免损坏被检查物体。医学诊断中的
B型超声检查(简称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成像来生成影像。
(2)超声诊断
基于回波扫描技术的超声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组织界面处产生的反射回波形成的图象或信号来鉴别和诊断疾病。这种技术主要用于解剖学范畴的检测和诊断,目的是了解器官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方面的状况与变化。比如,检测体内异物和肿瘤,检查器官的形状及大小的变化等等。
(3)超声波清洗
强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由于能量大、频率高,会在液体中产生许多空穴气泡。在空穴气泡突然闭合时发出的冲击波可在其周围产生上千个大气压强,对污层进行直接反复冲击。一方面破坏污物与清洗件表面的吸附;另一方面也会引起污物层的破坏而脱离清洗件表面,并使它们分散到清洗液中。气泡的振动也能对固体表面进行擦洗。气泡还能“钻入”裂缝中做振动,使污物脱落。对于有油脂性污物,由于超声空化作用,两种液体在界面迅速分散而乳化。当固体粒子被油污裹着而粘附在清洗件表面时,油被乳化,固体粒子即脱落。
其他
酒催醇
利用超声波所产生的空穴效应提高活化能,使新酒处于湍流、液体循环、激波、高速剪切力和微机械冲击的机械效应中,与气泡中自由基形成和水蒸气分解的化学效应中。通过加快分子间反应速度,从而提高效率,缩短常规的贮存期,可降低生产成本。
超声波加湿器
振荡器安装在水槽底部,直接与水接触。在激振电路作用下,振荡器发生高频振动产生超声波。 水在超声波作用下产生直径几微米的均匀雾状水粒并逸出水面。这种雾状水粒表面积很大,极易在周围环境中汽化。
超声波的危害
长期暴露在超过120dB的超声波下可能导致听力损伤,超过155分贝可能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热效应;据计算,超过180分贝的暴露可能会导致死亡。生物产生的超声波通常能量不高,数量级近似于人讲话产生的声强。因此蝙蝠等动物发出的超声波对人体是无害的。而喷气式飞机的超声波噪声很强,为了应对超声波对人体与机体的损害,需要采取特殊的隔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