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
广西下辖历史地名
南北朝时期在岭南地区交、广州交界之地设置的行政区划。宋泰始七年(公元471年)二月析交州之合浦、宋寿及广州之临漳等郡置越州,治临漳郡,即今浦北县南27公里处的泉水乡坡子坪仰天湖村北山上。隋大业初改为禄州,寻改合州。后又改为合浦郡。唐武德五年 (622) 改合浦郡为越州,贞观八年 (634) 改为廉州。
建制沿革
前言概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即划出南海郡、象郡交界处设置合浦郡。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从这时起,合浦就成为我国南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年),又将岭南诸郡以合浦为界,以北属广州,治番禺(今广州),以南属交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二月,宋析交、广朱緌之地置越州。
越州的设置,与其地的战略位置有着重大的关系。越州地处广州和交州交界处,当时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偏远闭塞,历来被统治者视为荒蛮之地。《南齐书·州郡志》记载:“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夷獠丛居,隐伏岩障,寇盗不宾,略无编户。”又云:“越瘴独甚。”可见,当时设置越州,是为了方便广州和交州交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南北朝时期
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二月,宋析交州之合浦、宋寿及广州之临漳等郡置越州,命交州刺史兼辖越州。越州治临漳郡,即今浦北县南27公里处的泉水乡坡子坪仰天湖村北山上。七年,始置百梁、陇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六郡,割广、交朱緌三郡属。宋后废帝元徽二年( 474年),准予介于广、交二州之间的越州自立门户,任命陈伯绍为越州刺史,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
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越州析出宋寿郡复隶交州,广州析郁林郡部分县地置辖齐宁郡,撤宋广郡改置宋广县,隶属合浦郡。永明六年(公元488年),越州又增置辖北流、吴春俚两郡。齐建武四年(497年),越州管辖合浦(驻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临漳(驻今浦北县石埇镇坡子村)、安昌(驻今合浦县境)、百梁(驻今合浦县境)、龙苏(驻今浦北县江城镇苏村)、封山(驻今灵山县武利镇安金村)、盐田(驻今北海市郊区)、定川(驻今玉林市境)、南流(驻今玉林市境)、北流(驻今北流市境)、隆川(驻今玉林市境)、高兴(驻今化州市境)、永宁(驻今茂名市境)、齐康(驻今徐闻县境)等14个郡,辖域相当于今北海市全境、浦北县、灵山县、玉林市大部、湛江市全境、茂名市部分、海南省全境。永泰元年(公元498年),越州又增置辖齐隆郡。齐还改陇苏郡为龙苏郡。
据《南齐书》记载,齐越州计辖临漳郡(漳平、丹城、劳石、容城、长石、都并、缓端)、合浦郡(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宋丰、宋广)、永宁郡(杜罗、金安、蒙廖、简留城)、百梁郡(百梁、始昌、宋西)、安昌郡(武桑、龙渊、石秋、抚林)、南流郡(方度)、北流郡(无属县)、龙苏郡(龙苏)、富昌郡(南立、义立、归明)、高兴郡(宋和、宁单、高兴、威成、夫罗、南安、归安、陈莲、高城、新建)、思筑郡(无属县)、盐田郡(杜同)、定川郡(兴昌)、隆川郡(良国)、齐宁郡(开城、延海、新邑、建初)、越中郡(无属县)、马门郡(钟吴、田罗、马陵、思宁)、封山郡(安金)、吴春俚郡(无属县)、齐隆郡(无属县)等20郡55县,辖境相当今广东茂名、电白以西,广西容县、灵山以南,合浦以东地区及海南岛。其中在今广西境内的有:临漳、合浦、龙苏、百梁、安昌、盐田、封山、南流、定川、齐宁、北流、陆川、马门、越中14个郡;在今广东境内的有:高兴、永宁、齐康、吴春俚、富昌、思筑6个郡。
梁天监元年(502年),越州废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入合浦郡,州治所迁入合浦郡(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其后又废百梁、安昌和南流等郡。梁普通四年(523年),越州析出合浦、高兴、齐康等郡置番州,大通中分高州而改为合州,大同末称南合州,驻徐闻县,即今雷州市,辖境约当今广东省雷州半岛雷州、湛江、遂溪、徐闻等市县地;分高凉郡置罗州。梁中大通四年(公元532年),析合浦郡宋广县置宋广郡隶安州。其后大量析置州郡,至梁中大同元年(546年),,越州管辖的剩下永宁、龙苏、富昌、思筑、盐田、隆川、齐宁7个郡。
陈太建四年(公元572年),越州仍领封山、龙苏、抱并、定川等郡,辖及今浦北、灵山、合浦、博白、玉林等市县地。
隋朝
隋开皇九年(589年),合浦郡并入越州。大业元年(605 年),改越州为禄州。大业三年(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改称合浦郡,隶属扬州,辖11县,辖境相当今广东省雷州半岛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合浦、浦北、博白、陆川、玉林、北流等市县地。
唐朝
武德五年 (622) 析合浦郡分置越州、南合州、白州、南宕州、容州、姜州等诸州,越州辖境仅有广西合浦、浦北等县地。贞观八年 (634) 以山川大河命名各州,越州改为廉州,因东有大廉山,故名。
人文传说
立州传说
越州“本合浦北界也。夷獠丛居,隐伏岩障,寇盗不宾,略无编户。宋泰始中,西江督护陈伯绍猎北地,见二青牛惊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处,云“此地当有奇祥”。启立越州。”所以越州城又叫青牛城。
历史人物
越州拓州鼻祖、首任刺史陈伯绍,来自河南颖川。伯绍之父陈景文,是梁朝官拜合浦太守,传三子,老大伯元,老三伯绥,老二就是伯绍。“常事戎马,唯以战伐为务”的陈伯绍,初任广州刺史佐将即因讨伐刘嗣祖有功而被宋明帝封为龙骧将军,驻守东官郡(今广东怀安)时又因征讨刘思道而晋为西江督护。被君主两次加官进爵的陈大将军,刚平乱广州后又统率八道大军沿南流江出海直下交州再平乱。可这次乱未平,却来到了“夷僚丛居,隐伏岩障,寇盗不宾,略无编户”的坡子坪,伯绍猎此地,“见二青牛惊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未果,却有志于此而云“此地当有奇祥”。五年后(公元471年)宋明帝准启立越州,但又命交州刺史兼辖越州。宋明帝死后,元徽登基次年,才准予介于广、交二州之间的越州自立门户,任命陈伯绍为越州刺史。
陈伯绍的侄子是陈朝立国皇帝陈霸先。据《梁书·本纪第三·武帝下》记载关于陈霸先镇压李贲反叛:“(大同七年)是岁,交州土民李贲攻刺史萧谘,谘输赂,得还越州。”陈霸先从交州“得还越州”,后灭了梁朝而于金陵(今南京)自立陈朝称皇,后追封陈伯绍为南越王。
大同七年辛酉冬十二月,交趾豪李贲反,刺史萧谘出奔越州,遣越州刺史陈侯等会广州兵讨之。
民间崇拜
越州拓州鼻祖陈伯绍率众开荒垦地,兴修水利、横扫匪患,仅张黄一地,因伯绍之惠而沃土良田万亩,地方民众安居乐业,风土渐变,人口大增。张黄镇素有合浦中枢、浦北南大门之称,自古为合浦县南北交通枢纽,人文底蕴深厚,今在越州古镇张黄,镇内有为纪念越州刺史陈伯绍、为其供奉香火的五公祠、大王庙和妈祖庙。
越州故城
越州故城遗址,坐落在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村的一个小山上,南枕南流江,西北面有高山环抱,北面和东面为相对平坦开阔的丘陵地带。南流江水,从大容山奔来,沿途纳无数大小支流,至此已水深浪急。
据《浦北县志》记载,越州城又称青牛城,因“见二青牛惊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处,云此地当有奇祥”而得名。州城距南流江仅700米,平面呈回字形、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周长2028米。四周由山岭构成的天然轮廓,地势北高南低。建城时凿山为门,将挖护城河之土取出依山筑城墙,整个州城气势恢宏。越州故城由内、外城构成,占地面积约24.7万平方米,是广西保存状况较好的南朝城址,更是广西地区已知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城址。整座城址坐北朝南,依山而筑,地势北高南低,南面有河道直通南流江。其中外城平面近半椭圆形,东、西、南、北各开一门,南部城墙相对较直,北面弧折,城墙外围有城壕环绕,西城墙每隔百米依稀有凸出的马面。城址规模较大,外城墙周长2080米,内城位于城址西部,平面呈长方形。内城地势较高,可观测全局,有墙与外城相隔,其北面又有壕沟险阻。城内有城,城外有沟,选址理念凸显,防卫意图强烈,布局清晰,城址虽历经风雨,但基本结构仍相对清晰,其规模和结构布局在岭南地区均较为罕见。这样的筑城模式,应该与当时抵御周边土著聚落进犯的需要有关。
故城前立有一块碑,上面刻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南北朝越州故城遗址公元420-589年”字样。这块碑应为1981年前所立,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已把它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越州故城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所写的公元420年,应为建城时间,因为越州是471年才设置的。589年,是合浦郡并入越州的时间,越州州治已迁合浦,至隋大业元年(605年)改为禄州。1500多年的风雨沧桑,原来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在这里随处可见有残砖碎瓦。站在故城的高坡上,放眼望去,州城的轮廓仍清晰可辨。据广东、广西两地的考古学者勘测,现残墙最高处14米,其余均高3米。城基最宽处16米,一般宽8至9米,四周每步筑一凸出墙外的“马面”。城分北城和南城,外城和内城。外城南北长800米,东西宽500米。内城亦称子城(俗称官厅地),依山坡筑于城内西北区,地势较高。城内未发现有街市踪迹,这与史书所记“刺史常事戎马,唯以战伐为务”相吻合,可以认定越州城是屯兵之所,不是以经济而是以军事和政治为主体的省级行政单位。云“此地当有奇祥”,不过是当时统治者的借口罢了。据记载,考古部门曾于1962年和1978年对故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挖掘,城址内出土南朝时期的残铁刀和方格印纹陶片及隋唐时期的陶器、瓷器、城砖、瓦当,出土唐乾宁五年(898)铭文铜钟。2012年3月2日,浦北县博物馆曾在越州故城遗址内挖掘和收集到龙凤提梁壶、黄釉莲花瓣六系罐、三足鼎等16件文物,发现距今1500多年的南朝古墓葬。这一墓葬的发现和陪葬品的出土,为研究当地的葬俗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浦北县博物馆考古挖掘古墓以来最为特别的一座。2019年10月,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两家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入驻,宣告对越州故城遗址的首次正式发掘拉开了序幕,出土遗物包括大量陶质建筑构件,以及陶器、瓷器、铁器、青铜器等。陶质建筑构件主要包括筒瓦、板瓦、瓦当和砖,残片居多,完整的较少。瓦当根据纹饰差异可划分为人面纹瓦当、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三种。陶器以硬陶为主,少数表面有陶衣,器型有罐、碗、钵、盏、环等,以素面为主,少量装饰水波纹。瓷器以青黄釉为主,器型主要为罐、碗,表面偶见莲花纹。陶瓷器破碎比较厉害,估计散片大约有2000片。出土铁器数量共39件,锈蚀非常严重,除个别可辨认出为刀、凿之外,余皆不可辨认。铜器则只有1件铜片。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1-03-10 17:31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