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经传
病机名
病机名,指外感热病不按六经次序传变。《此事难知·太阳六传》:“太阳传少阳胆木者,名曰越经传。”越经传有多种传入途径。《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亦有越经传者,如寒邪初客太阳,有不传阳明而径传少阳者,有不传阳明经而径入阳明腑者,亦有由阳明不传少阳而径入本腑者,亦有少阳不传三阴而径入胃腑者,亦有传一二经而止者,亦有始终只在一经者。虽所传各各不同,其为传经则一也。”
中医解读
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传播,由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称为“传经”。当传经是按六经次序相传时,称为循经传。如太阳病不愈,传入阳明,阳明不愈,传入少阳;三阳不愈,传入三阴,首传太阴,次传少阴,终传厥阴。当传经不按上述循经次序,而是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则称为越经传。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或不传少阳、阳明而直传太阴。越经传的原因,多由病邪亢盛,正气不足所致。
越经传包括越经顺传和越经逆传,越经顺传:太阳至少阳,太阳至太阴,太阳至少阴,太阳至厥阴,阳明至太阴,阳明至少阴,阳明至厥阴,少阳至少阴,少阳至厥阴,太阴至厥阴。越经逆传:厥阴至太阳,厥阴至阳明,厥阴至少阳,厥阴至太阴,少阴至太阳,少阴至阳明,少阴至少阳,太阴至太阳,太阴至阳明,少阳至太阳。
中医应用
一、《伤寒论》中越经顺传
1、太阳至少阳——“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条)。
2、太阳至太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条)。
3、太阳至少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条)。
4、太阳至厥阴——“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条)。
5、阳明至太阴——“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191条),宜四逆辈。
6、阳明至少阴——“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条)。
7、阳明至厥阴——“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197条)。
8、少阳至少阴——“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条)。
9、少阳至厥阴——“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条)。
10、太阴至厥阴——“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条)。
二、《伤寒论》中越经逆传
1、厥阴至太阳——“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条)。
2、厥阴至阳明——“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条)。
3、厥阴至少阳——“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条)。
4、厥阴至太阴——“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条)。
5、少阴至太阳——“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条)。
6、少阴至阳明——“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0条)。
7、少阴至少阳——“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288条)。
8、太阴至太阳——“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条)。
9、太阴至阳明——“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条)。
10、少阳至太阳——“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7 23:06
目录
概述
中医解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