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步千里(拼音:kuǐ bù qiān l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
荀子及其弟子《
荀子·劝学》。
先秦·
荀子及其弟子《
荀子·劝学》:“故不积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反对天命,不信鬼神,认为大自然的运行是有它的规律的,人的力量可以制服天;并主张因地制宜,使天时为农业服务,发挥人的才能,促使万物增长变化。
荀子又是一位有名的教育家。他写过一篇名叫《劝学》的文章,运用许多确切的比喻,来劝导人们坚持不懈地认真学习。文章一开始就写道,人接受教育、寻求学问,是不可废弃的,靛青这种染料是在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它的颜色却比蓝草更深。这是他用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者后人胜过前人。这就是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又用镂金石来比喻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写道,刻一下就停下手来,烂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可以把它们刻穿。所以人们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来学习,这样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最后荀子在《劝学》篇中还写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思是不一步一步地走,不会到千里之远;不是一条一条小河的水汇合起来,不会成为江海。它用来比喻学习是一个由少到多、日积月累的过程;高深的学问和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后来人们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引申为成语“跬步千里”。
跬步千里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学业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令人注目的成绩,都是从不起眼的、似乎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开始的。人们不应该轻视那许许多多平凡的小事,不愿从平凡小事做起的人,永远也不会收获到成功的果实。要知道,裂崖破岸之水,源自涓涓;遮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葱。
宋・
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若三五年失开,则公私壅滞,以尺寸水行数百斛舟,人牛力尽,跬步千里,虽监司使命,有数日不能出郭者。”
元・
谢应芳《送理上人归天台养亲序》:“当此兵戈之秋,道路梗涩,跬步千里,有能披荆榛、冒矢石,梯山航海勇往而不顾者,大率皆功名之士,货利之人。”
明・
胡奎《题时习斋》诗:“譬诸行远必自迩,跬步千里自兹始。为以九仞一篑止,半途而废良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