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宗
依据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各教会团体统称
路德宗(Lutheranism)是以马丁·路德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团体统称,因其教义核心为“因信称义”,故又称信义宗,它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物,由马丁·路德于1529年创立于德国,这一新宗派的建立,标志着基督新教的诞生。目前信徒主要分布在北欧五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德国和美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427个独立的教会团体,信徒约6840万人。
信仰依据
1583年编成的《协同书》(the Book of Concord),包括三大新经《尼西亚信经》《使徒信经》《亚大纳西信经》,马丁·路德的《教义问答》《施马尔卡尔德信条》,梅兰希顿(Melanchthon)的《奥格斯堡信纲》等。
主要观点
路德宗大体上认为:
(一)“因信称义”,主张人们唯有对基督的真正信仰,才能成为义人,即无罪的、得救的、高尚的、得永生之人,凭遵守律法、道德戒律和外在善功并不能得救。人只有具备了纯正的信仰才能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外在的善功只是纯正信仰的必然结果。
(二)强调圣经的最高权威,认为《圣经》是上帝的启示,因而是信仰的唯一源泉和准则,一切教义、礼仪和制度均要与之保持一致。
(三)坚持“平信徒皆为祭司”,即每个基督徒在教会中均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都可以担任神职,故不应有任何特权。
(四)从“因信称义”的原则出发,不重视教会形式和体制统一,不同的教会制度如主教制、公理制或长老制,在不同的路德宗教会团体中均存在。在北欧该宗拥有国教地位。
(五)实行洗礼和圣餐两项圣礼,突出布道和唱圣歌,实行婴儿受洗,认为圣餐礼是神圣的。
历史发展
世界发展
路德宗在16世纪传入北欧诸国和西欧部分地区,至18世纪中叶开始传入北美。由于移民背景复杂,分散的路德宗教会始终没有联合起来。美国内战更加剧了南北教会的对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路德宗教会才开始着手合并。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列强大肆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路德宗也逐渐传播到亚、非、拉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二战结束后,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教会团体分散和诸多新问题,路德宗强调加强团结、统一认识,积极开展传教。为此,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1947年路德宗世界联盟(LWF)成立于瑞典,标志着路德宗在世界范围内的联合达到了新的阶段。此后,该联盟积极推动教会内外普世合一运动,关注社会与政治形势的变化。该组织在1957年的尼阿波利斯大会上突出了“自由、团结、改革、服务”的主题、针对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形势,调整了路德宗的传教方针,在传教会议上提出三项任务,即对亚非拉新兴的独立教会从财政上予以扶持,从工作上给予协作,派人培养当地的神职人员,各国的路德宗教会团体也着手解决本国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活动。
德国地区
二战后,东德西德大部分路德宗教会最初是统一的,均参加了“福音教会”,有着共同的领导机构,协同开展活动,因而教会成为冷战时期联结两个德国的特殊纽带,这就决定了德国路德宗教会始终十分注意东西方关系的切身政治问题。各教会对待国家政治的态度虽存在分歧,但其基本立场是,一方面承认两个德国政府都是由上帝建立的,基督徒应服从国家政权,另一方面又主张有条件地承认政府的行为和措施。1968年后,东西德路德宗教会基本上断绝了共同开展活动的关系。对于德国重新统一,路德宗教会一贯予以拥护。它还主张东西方应和平共处,停止发展核武器和实现裁军,但也有的教会认为核武器作为防御手段有其正义性。西德路德宗也曾针对该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贫富不均现象,提出公正分配生产资料和财富的主张。
北欧地区
瑞典、挪威和丹麦的路德宗教会拥有国教的地位,教会在立法、财政等方面受议会和政府的制约。其神学立场较保守、少变。但是,战后教会内外要求实现政教分离的呼声日益高涨。1953年瑞典颁布法律,扩大公民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部分取消了对公共教育和政府公职的宗教信仰限制。同一时期,北欧教会内还出现了提高妇女地位的呼声。1958年,瑞典议会通过法案,允许教会向妇女授圣职,1960年开始任命女牧师,但她们的权限与作用仍受限制,教会内对此事也意见不一,直至1979年始正式确认在教会中男女一律平等。
美国地区
美国路德宗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的“复兴”时期,教会及信徒数量有较大增长,教会团体也加快了联合的步伐。1960年—1962年,一些分散的小教会团体分别合并为美国路德宗(American Lutheran Church)和全美路德会(LutheranChurch in American)。较古老保守的美国密苏里州路德会(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也开始转变其僵硬态度,与其他路德宗教会和其他宗派开展对话,谋求合作。但由于基要派人士重新掌握了该会的领导权,致使路德宗内部的进一步联合趋于停滞。
6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新思潮和社会运动不断涌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及女权运动风起云涌,路德宗的信徒增长率开始停滞,甚至出现降低的趋势。前述三个主要教会团体于1965年组成礼仪改革专门委员会,力图在保留福音传统的同时,对礼仪进行一些适度的改革。与此同时,在理论上强调了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性,以改变其不关心社会政治问题的旧形象,但这些活动遭到教会内部保守势力的反对。为吸收更多的信徒,还对传统的福音传道活动进行了反思,提出流动传教、跨教会传教等新方法,并且启用青年担任教会领导人,以利于吸收青年信徒。
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路德宗人数减少幅度趋缓,但并未停止。因为这一时期五旬节派对路德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部分信徒的兴趣,与此相联系,基要派势力有所抬头。这些变化引起了其他路德宗教会团体的反思,它们采取了更为积极和灵活的方式促进联合。经过长期谈判,美国路德宗(ALC)、全美路德宗(LCA)和福音路德教会联盟(AELC)于1987年5月合并为美国福音信义会(The Evangelicae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该会采用1978年完成的“路德宗礼仪书”(Lutheran Book of Worship),既保留了福音传统又作了一些适应现实的改革。它在美国拥有540万信徒。会刊《路德信友》(Lutheran)。此外各教会也十分注意讨论堕胎等生命伦理学和同性恋道德问题。
亚非拉地区
亚非拉地区的路德宗教会团体,在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运动推动下,加速了本色化运动进程。如拉美地区路德宗教会,于1965年7月在利马召开第四次协商会议,会议强调本地区教会的自身团结,摆脱外来控制,争取社会平等,扩大传教等。
普世合一运动
70年代后,在路德宗世界联盟的领导下,国际路德宗在普世教会运动、传教和争取社会正义与世界和平方面表现十分活跃。在普世教会运动中它倡导“和解的多样性”(Reconciled diversity)即在承认和保护不同教派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对话,谋求联合。以此为基础,该联盟及一些国家的路德宗教会与天主教、长老宗、卫斯理宗、安立甘宗、浸礼宗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对话,就神学和社会问题交换看法,发表了许多相关文件,这种对话有向基层教会发展的趋势,除此之外,还力图开展与世界其他宗教和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在传教方面,路德宗世界联盟极力呼吁其所属教会大力推进福音传教工作,鼓励各国各地区及基层的教会自治自理;同时号召它们加强传教工作的协调与合作。由于70、80年代路德宗在欧美的影响有所减退,而在亚非拉地区却有所增加,因而它对第三世界更加重视。
1977年,路德宗第六届大会在达累斯萨拉姆召开,这是该宗世界性大会首次在南半球国家举行,反映了第三世界教会地位的上升,也说明第三世界国家教会开始形成一个力量。
1987年,中、南部非洲和美国的一批黑人神职人员和教徒创立了“黑人路德宗国际会议”(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Black Lutherans),对路德宗的神学合一运动和非洲传统宗教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在社会问题上,路德宗大部分教会都采取了较为现实的态度和立场,主张本着“公正”的原则处理社会问题,反对战争和军备竞赛,要求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提倡“人权”,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倡导维护生态环境;呼吁消除社会贫困。
1999年10月31日,路德宗世界联盟和天主教双方高级代表在德国奥格斯堡签署《成义教理联合声明》。
2006年7月23日,路德宗世界联盟、世界卫理公会协进会 (World Methodist Council)及罗马天主教在韩国举行的世界卫理公会大会上,签署了具历史意义的有关“因信称义联合声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JDDJ)。此声明表达了确认在“因信称义”上的共识。
2009年1月19日,天主教教皇本笃十六世举行了传统性的大公接见活动,会见了前来罗马庆祝圣亨里克节日的路德派教会代表团。这项会晤是在第101届促进基督信徒合一祈祷周的开端举行的。
2010年12月16日上午,天主教教皇本笃十六世接见路德宗世界联盟主席穆尼伯·尤南牧师及其代表团。
路德宗流传已有460余年的历史。在基督新教各宗派中,它是最早建立的宗派;在神学理论上,对其他教派具有较大的影响;也是人数较多的宗派。其教会团体除少数持基要派观点外,多数持福音派神学思想,并注意吸收某些新的神学观点。它重视社会现实问题,注意在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和施加影响。
组织设置
路德宗世界联盟(The Lutheran WorldFederation),或译为“世界路德宗联盟”、“世界信义会联合会”。
美国福音信义会(The Evangelicae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
著名成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家。
梅兰希顿(Philip Melanchthon,1497—1560),宗教改革家。
梅兰克吞(P.Melanchton,1497—1560),德国教育家,创立拉丁中学。
斯图漠(J.Sturm,1507—1589),德国教育家,创办文法中学。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FriedrichWilhelm August Froebel,1782—1852),德国教育家,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著名巴洛克时期音乐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7 14:26
目录
概述
信仰依据
主要观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