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丸也叫“弄丸”或“飞丸”,是杂技艺人用手熟练而巧妙地抛接玩弄丸铃的一种游戏。表演者快速地用两手把若干个丸铃连续抛接,一个在手,多个在空中。当时已有能抛接九个丸铃的技巧。又有抛接剑的,称为“跳剑”,技术高的可抛接七把剑。这类杂技流传至今,成为手技的组成部分。
跳丸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流行了。据史料《
尚书》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庄子》言:“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前者说的是把石头当作飞来去器,在两手中轮替抛接,空中满是飞去飞回的石头,动物也跟着飞起的石头翩翩起舞。后者是说楚国一个叫宜僚的人在两军对垒的阵前,耍弄弹丸,六个在空中飞舞,一个在手中拨弄,使两军将士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而和解,起到了不战而和的神奇效果。
到了秦汉时期,跳丸就更加盛行了。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得知,汉代的跳丸可分为单手和双手抛接,抛掷的方式分横抛、直抛两种。单手抛接,最多为六丸,双手抛接一般为三至七丸,最多达九丸。抛接的弹丸数越多,难度越大。据说到五丸之数时,要想增加一丸,非有二三年工夫不可。汉代随着“跳丸”的普及,以后又发展到所抛弄弹丸有大小轻重之别,而且抛接,不仅用手,还以臂、肘兼用,甚至和利剑一起抛耍。这种“跳丸”杂技场景大多表现在汉画像上。
有关记载:《三国志·
魏志·王粲传》“ 颍川 邯郸淳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
魏略》:“时天暑热,(曹)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曹植)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新唐书·宦者传下·李辅国》:“ 辅国 以功迁兵部尚书。南省视事,使武士戎装夹道,陈跳丸舞剑,百骑前驱。” 宋 苏轼 《紫宸殿正旦教坊词·小儿致语》:“击石摐金,奏钧天之广乐;跳丸舞索,戏平乐之都场。”
2、跳丸比喻日月运行,谓时间过得很快。韩愈《秋怀》诗之九:“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明 郑若庸 《玉玦记·标题》:“日月跳丸,黄花绽了,几番重九,英雄袖手。” 张昭汉 《甲寅春西湖小麦岭》诗:“萍絮幻沧桑,日月惊跳丸。”
该俑为灰陶,通高18.5厘米,上身微仰,右脚着地,左腿微跷,双臂似弓左右张开,左手握着即将抛起的弹丸,双眼全神贯注看着正在空中飞舞的弹丸,右手拟要接握空中下落之弹丸,动感十足。我们不论从那个角度欣赏,都会觉着这件汉代陶俑抛接“跳丸”的姿势妙趣横生,似有亲临其境,浮想联翩的感觉,极具艺术和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