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大熊保护的机遇与挑战,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全景观视野,启动了“跳动的绿色心脏—WWF 中国长江上游大熊猫分布区整体景观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
项目背景
在中国版图上,该项目将大熊猫已有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整合起来,从景观水平上对森林、草地、湿地、湖泊等功能性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地主要物种加以整体保护,这一整合区域恰似一颗绿色心脏,构筑这颗跳动的绿色心脏,我们坚信,大熊猫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生机勃勃。
项目目标
到2030年,综合治理引起大熊猫栖息地破坏、退化、丧失和破碎化的威胁因素,有效降低和/或消除大规模人类活动因素对大熊猫种群生存和繁衍的影响。
提升和优化已有的
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扩大潜在的大熊猫栖息地,建立必要的生态保护走廊带,将
秦岭、
岷山、
邛崃、
凉山-相岭山系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景观水平上加以综合保护,提高大熊猫种群数量并维持在一个安全水平,实现种群间能够自由往来。
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建立以替代生计和替代能源为支撑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培育合理的
生态补偿机制和恢复机制,加强宣传教育与政策引导,为大熊猫保护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群众支持。
在景观水平上,对区域内的森林、草地、湿地和湖泊等多种功能性生态类型及其相关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如
金丝猴、
朱鹮等从整体上得到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项目模块
国家政策模块
回顾和评估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重大项目性政策对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的影响,从政策层面为相关法规和保护工程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提供有益建议。
研究和评估道路、大坝、采矿对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的影响,为生物多样性及环评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指标,评估重大项目建设对大熊猫及栖息地保护的影响。
研究秦岭、岷山山系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现状及空缺需求,深入了解大熊猫种群的隔离和栖息地破碎程度,为进一步优化已有栖息地的有效保护、扩大保护潜在大熊猫栖息地、建立必要的生态保护走廊带提供建议。
评估
WWF在秦岭和岷山山系实施的大熊猫监测和巡护项目,总结经验,并将这一体系标准化,为相关部门开展大熊猫监测和保护提供参考。
编写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报告的英文简化版,促进国际社会和公众广泛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状况,推动全社会对大熊猫保护的广泛参与。
开展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大熊猫及栖息地的保护和参与意识。
秦岭山系模块
在秦岭地区开展以大熊猫等
珍稀野生动物为核心的景观保护,包括森林可持续
经营、
湿地生态系统以及
中草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进一步推进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的网络化建设,通过巡护监测工作,掌握其动态变化,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对秦岭既有生态保护走廊带的保护和管理进行评估,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计划,综合考虑生态保护走廊带区域的保护工作和社区的发展,发挥生态保护走廊带连接不同熊猫种群间的重要作用。
在秦岭景观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机构能力建设和工作人员能力建设。
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的研究工作,例如
公路、大坝等基础设施以及不可持续的森林经营方式(外来物种)对栖息地造成的影响;
在秦岭优先工作区域内开展森林可持续试点经营,制定详细的行动方案,并推动林业部门的能力建设活动,以实现森林生态、社会和社会经济功能之间的协调。
在国家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下,积极探索与相关自然保护区、林场、社区的合作,对试点社区的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共同编制切实可行的社区集体林管理计划。
协助当地林业部门推广高保护价值森林的概念,制定适合秦岭地区的高保护价值森林管理指南,在典型的区域开展试点工作。
继续关注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关注朱鹮等相关物种的保护以及该地区绿色大米等特色农业的推广,从而兼顾物种保护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在优先工作社区继续推广可替代生计,改善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社区开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引导社区开展中草药试点种植,提高经济收入和社区的保护意识。同时,还将支持中草药认证,协助建立市场渠道,促进秦岭地区的中草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汲取生态旅游工作的成功经验,将之进行推广,并协助编制秦岭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对生态脆弱区进行保护,缓解旅游对自然资源带来的压力。
在社区开展自然保护的教育,提高社区的人们对于自然资源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使社区人们自觉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促进人对自然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岷山山系模块
继续支持岷山地区27个自然保护区开展联合巡护、监测和反盗猎行动,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管理提供准确和科学的依据,使数据采集、数据收集和处理以及系统管理实现标准化,逐步完善岷山大熊猫信息数据库,同时减少非法活动对大熊猫生存的干扰,实现大熊猫栖息地有效管理。
继续推动土地岭生态保护走廊带天然植被恢复,加强周边地区的巡护,并推进四川省及茂县政府开展土地岭下穿公路隧道建设早日实现。
继续推动岷山地区大熊猫保护区及森工企业人员能力建设,加强对大熊猫栖息地的有效管理,针对保护区管理人员和巡护人员的不同需求,提供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筹措、巡护监测技术规程、数据库使用、
地理信息系统、动植物识别、生态摄影等培训。
继续向岷山山系的合作伙伴推广森林认证,提高保护区和林场森林可持续管理能力,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改善当地经济落后现状。
配合当前国家的集体林林权改革,积极探索林权改革模式,在岷山地区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进行集体林管理试点项目,寻找兼顾社区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为将来推广集体林管理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向合作伙伴推荐高保护价值森林概念和标准,协助合作伙伴制定岷山地区高保护价值森林标准,制定管理计划,并对选出的高保护价值森林管理进行监测。
继续推广岷山项目中成功的生计替代和能源替代项目,减少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改善当地百姓生产生活水平,同时继续与“家乐福”等商业合作伙伴为这些社区生产的农副产品开拓销售渠道,并提高社区百姓的生产经营能力,实现社区可持续经济发展。
宣传可持续利用的概念,引导社区开展中草药试点种植,提高经济收入和社区对于中草药资源保护的意识,并自觉参与到
中草药资源野外种群的监测工作中。WWF还将支持中草药认证,协助建立市场渠道等方式,促进岷山地区的中草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在岷山试点地区尝试将大熊猫保护纳入旅游计划制定和管理综合范畴,同时以其他环保组织在省级层次影响旅游计划的制定、实施和开展,减少大众旅游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不利影响,并推动在大熊猫栖息地及周边社区开展具有地方及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同时将成功的生态旅游试点的经验在岷山地区推广。
在岷山继续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功能,利用现有设施,开展面向不同目标群体的环境教育和
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对于自然资源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和对岷山地区高保护价值森林,使社区的人们自觉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促进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邛崃山系模块
扩大潜在栖息地的保护,开展栖息地空缺区域研究与评估,建立必要地生态保护走廊带,连接相互隔离的大熊猫种群。
系统评估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大熊猫生存所面临的威胁因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建议。
选择具有高度保护价值的森林区域加以重点保护,评估气候变化对邛崃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保护大熊猫已有和潜在栖息地的湿地系统、相关物种及水资源。
开展大熊猫保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并推广到自然保护区基层。
开展大熊猫管理和保护政策研究,完善大熊猫保护网络体系,建立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长期数据信息系统;
开展替代生计、替代性
能源和生态旅游等项目,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加大宣传和教育,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鼓励各个利益部门和公众积极参与大熊猫的保护,引导国家和地方政策有利于对大熊猫及其他相关物种的整体保护。
凉山-相岭山系模块
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如
生态猪、
木耳、
竹类、
中药材、
经济林木等)。
开展生态移民。
对社区群众进行技能培训,使剩余劳动力转移。
发展替代能源。
现在正在依靠实施的“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来对于地方的领导干部和自然保护区员工进行保护管理和理念培训。
新建、扩建自然保护区(如在雷波、
峨边、
老君山、
金口河、
甘洛、
盐源、苍沟、三合等区域)
对森工职工开展生态旅游培训,发展种养殖业。
进行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和专项调查。
建立生态恢复示范。
通过影响和促进修建高速公路的高架桥和涵洞,建立必要的生态保护廊道带。
加大巡护力度,开展监测工作。
加强执法力度,争取建立建全自然保护区执法机构。
开展社区宣传教育。
主动开展与政府沟通,开发自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