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轩辕丘’一带是上古时期黄帝‘中央之国’的‘天地之中’,是
轩辕黄帝称帝
建都之地。
以开封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传说中是远古时期的‘大荒之地’,也是华夏人文历史的发祥地。
据古籍记载,“轩辕丘”在轩辕氏首任黄帝姬芒称帝之前,是轩辕氏大酋长行政生活之地,在姬芒称帝之后,是轩辕黄帝的帝都。轩辕氏创造了居住的房子,即“室(宫)”,因此“轩辕丘”也称“黄帝之室(宫)”。《史记索隐》记载:“黄帝都轩辕之丘。”进一步说明“轩辕丘”为黄帝帝都。古籍中还记载,“轩辕丘”在古代“五行”的“中土”之地。
但是,关于黄帝轩辕丘的地理位置也有不同说法。民国时期著名易学家尚秉和在《焦氏易林注·卷一·屯之第三》中有注释,说:“伏羲,都陈,黄帝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皇甫谧( 生于公元215年,即东汉建安二十年;卒于公元282年,即西晋太康三年) 曰‘有熊,今河南新郑,非陈地’,焦氏时古籍尚多,或别有所据欤。”
从上述资料来看,西晋
皇甫谧认为“有熊,今河南新郑,非陈地”。而这里的“陈地”,一是指淮阳陈国,二是指开封陈留。开封古称“留”,又曾属于陈国,故称“陈留”,淮阳陈国一带也曾归属过陈留。陈留是“陈地”没有疑义。皇甫谧说有熊“非陈地”的目的,意在强调说明“有熊,今河南新郑”。但是,尚秉和却对西晋皇甫谧“有熊在新郑”之说持保留态度,指出:“焦氏时古籍尚多,或别有所据欤。”意思是说,汉代出版《焦氏易林》时期出版的古籍很多,西晋皇甫谧说“有熊非陈地”或许有别的记载作为依据?尚秉和这种不肯定的语气,恰恰说明西晋皇甫谧没有交代,尚秉和也没有见到古籍记载“有熊,今河南新郑”的依据。
西晋皇甫谧明确否定有熊氏黄帝帝都轩辕丘在古代开封“陈地”,恰恰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黄帝帝都轩辕丘在古代开封“陈地”的说法。对人文历史资料考证发现,黄帝帝都轩辕丘在开封(古称陈留),即战国大梁的最早记载,反而要比西晋皇甫谧“有熊在新郑”之说早260年左右。
公元8年,西汉
王莽新政时期著名的《新莽铜嘉量》铭文中有记载:“黄帝初祖,德币于虞。虞帝始祖,德币于新。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大意是说:黄帝是我的初祖,他的美德惠及虞帝;虞帝是我的先祖,他的美德又辗转惠及(汉代)新朝。戊辰年(西汉初始元年)岁(木)星运行到大梁上空,北斗星斗柄正指向苍龙星系,天下安定,上天命我继承汉代赤(炎)帝刘邦的天下,拥有所有臣民,就像黄帝继承八世炎帝榆罔天下一样。
上述铭文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黄帝、虞帝的帝都不仅同在一地,而且都在战国时期的大梁一带。据唐代房玄龄《晋书·天文志》记载:“冀州于古,尧之都也。舜分州为十二,冀州析置幽、并。其于天文,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属冀州。”可见,大梁(开封故称之一)在上古时期是冀州之地。“冀州”也称“中冀”,意为“天地之中”,与黄帝帝都轩辕丘的“中土”、“中央之国”同义。
据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吕氏春秋·季夏纪》记载:“中央土,中日戊巳。其帝黄帝。”东汉末训诂大家高诱注释说:“戊巳,土日。土王中央也。”又说:“黄帝,少典之子,以土德王天下,号轩辕氏。死,托祀为中央之帝。”西汉淮南王刘安《
淮南子·天文训》也记载:“中央土也,其帝黄帝。”这些记载与西汉王莽《新莽铜嘉量》铭文记载的“岁在大梁,龙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戊巳”为中央土,“戊辰”是农历龙年, 说明“戊巳”的“中央土”地,是“戊辰”之“土”、“龙”,即“黄(土)龙(帝)”居住的“大梁”之地。
约在唐代高宗时期编撰的《轩辕黄帝传》,是现存第一部最早、最完整的黄帝传记专书。据说,该书因为揭示黄帝帝都“轩辕之丘”在中原地区,对唐朝在西部建立帝都的正统性具有诋毁作用,因而被唐朝所避讳,成为禁书而遭到了封存。该书对“轩辕之丘”所在地有明确记载:“帝娶于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其中“帝”,就是指建帝都于大梁轩辕丘的黄帝。
直到1908年,清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还记载:“黄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
其实,在华夏人文历史上,“西陵”应该是昆仑山的同义词。因为昆仑山本是天父天帝盘古、伏羲和天母天王女娲以及西王母女系部落天国的“天地之中”,而开封黄帝帝都在昆仑山地区的中东部。因此,自黄帝建都轩辕丘之后,也称西部的“昆仑山”核心地区为“西陵”,称昆仑山女系部落的后裔为“西陵氏”,称居住在“西陵”的天王天母女系部落的女娲后裔酋长为“西王母”。后来,作为“西陵氏”的炎帝及其后裔迁徙到了开封杞县东南的“西陵镇”、西平县的“西陵”,以及长江的“西陵峡”和湖南等地区,把“中央之国(简称中国)”的“中土”文化,即后来的中原文化,广泛传播到了大江两岸和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方。这明确告诉我们,黄帝娶西陵氏嫘祖的“轩辕之丘”,在昆仑山“中央之国”,即大梁的“天地之中”。
韩鹏说,多种史料记载表明,开封老城北部约8公里的“轩辕楼”北部一带,就是轩辕氏在昆仑山地区“天地之中”最早建立的黄帝之都“轩辕丘”,也是西晋出土的战国时期魏国襄王墓中《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巡狩中原时曾经祭祀的“黄帝之室”。
上古时期,古人把夏至这一天在黄帝之都测量日晷“一尺五寸”的长度,作为确定“中央之国”、“天地之中”的基本依据,并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公元724年,唐玄宗命太史监南宫说在黄河南北平地测量日晷及极星。这是有史以来最大、最准确的一次日晷测量。结果测得开封浚仪岳台(今开封西北)夏至晷长1.5微强、极高34.8度;而登封阳城,却测得夏至晷长1.48尺弱、极高34.4度。根据西周公旦《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上古时期“日至之景(一)尺有五寸,谓之地中”的传统标准,开封浚仪岳台被唐朝确定为“唐之地中”,从而放弃了登封阳城为西周“地之中”的定论。
可见,天国、昆仑山、西陵、中土、中冀、中央之国、轩辕丘、黄帝之室等地名虽多,却都在以中原开封为中心的同一个地区,也表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帝都在开封,即战国时期的大梁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