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九曲
陕西省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转九曲是流行于陕西省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主要流传于陕西地区。转九曲又称转灯,是在黄河流域流传着的一种民俗文化秧歌队打头进入九曲连环阵。俗话说:“转九曲,消灾驱病,人活九十九”。因此,转九曲男女老少,人人不误。
背景介绍
“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它属于一种民间风俗性祭祀活动,人们为得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
发展历史
此种传统风俗与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据传:《封神榜:》中三仙岛的三位娘娘(云霄、琼霄、碧霄)为报杀兄之仇在西岐布下一座战阵,叫做“九曲阵”,不幸在阵上身亡。自立了玉帝、三官庙(天官、地官、人官)和古佛殿后,为纪念三位娘娘替兄报仇丧命而改为“九曲灯”,此风俗从此在民间中盛行起来,并一代一代久盛不衰地流传至今。
  转灯一般设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进行,部分村庄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五、初七、初八、十三等,也有不少村庄在正月闹起秧歌后,或来外村秧歌队进行慰问之时,随便进行,没有固定日期。
    灯场一般设在平整、宽敞、避风、路平并离村子较近的地方。栽灯场时用高粱秆或竹竿剪成长一米左右,横、竖各倒栽十九行,共三百六十一把,象征全年的天数,杆间相距一米,在把顶上坐上泥,然后安上用面粉捏成或者用洋芋、萝卜剜成的“灯碗”。灯碗内倒上清油、煤油或老麻油,放上棉花捻子,碗边贴上五色纸灯罩。有时也用蜡烛或灯炮。灯场栽好以后,也正好形成一个四方城城图,城内设有九个小城,九个小城以金、木、水、火、土、日、月、罗喉、计都九个星宿象征九道门,灯场的进、出门上挽松柏枝、插红旗、贴对联、挂红灯,东、西、南、北、中贴五方贴,内容具体是: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灯场裁成后它真是大城套小城,小城连大城,复杂多变,规模宏大,五光十色,盛况空前。灯场栽好未点燃之前,便有一对对刚结婚或者结婚多年至今还没有生小子(男孩)的夫妇们会提前来转此灯,民俗称“转黑灯”,传说转了此灯能生小子。
  另外,还要在灯场的一侧,用一块席子或帆布围成房子形的模样,里边放上桌子,桌子上放一只盛满米的斗,把所有的神位写在纸牌上,插于斗中,两边放上香、黄裱、酒盅、祭品等,这就是转灯时请来各路神仙就位的地方,俗称“神台”,也叫“神堂”。
  在灯场的另一侧,还要放上一张四方的高桌,高桌上放上炕桌,炕桌上扣上斗,斗上扣上升子,升子上扣上半升,半升上扣上各各升(均系计量粮食的用具),然后在每层的四角都放上此灯,这便是所谓的“灯山”,供各路神仙观赏。
  转九曲起场后,按陕北风俗习惯,首先要去祭庙,俗称“谒庙”(本书有介绍),谒庙完毕,秧歌队来到灯场伞头便用唱秧歌的形式在神堂前安神(本书有介绍),邀请先生读祭文,拜灯山,围五方风等。
  拜灯山秧歌
各位诸神请下凡,奉请共同上灯山, 
上灯山来把灯观,再看人间把灯转。 
灯山银光千万层,照亮乾坤一片红, 
灯碗好像一盘龙,灯烟缭绕瑞气生。 
        围五方风秧歌
拜摆灯山安了神,再请会长仔细听, 
打上灯笼前边行,秧歌随后再围风。 
一围东方甲乙木,东方老爷来围风, 
东升太阳一点红,照在大地万物生。 
二围南方丙丁火,南方老爷来围风, 
南方菩萨观世音,救苦救难救普生。 
三围西方庚辛金,西方老爷来围风, 
西方佛祖如来神,治了真经送唐僧。 
四围北方壬癸水,北方老爷来围风, 
北方玄武显灵神,保佑人间常安生。 
五围中方戊已土,中方老爷来围风, 
中方五帝并五方,消灾灭难救万民。 
锣响鼓鸣烟雾腾,风气婆婆你执政, 
今晚不要放风尘,保佑小人转花灯。
另外,也可根据金、木、水、火、土和东、西、南、北、中及与五方有关的自己编唱围风秧歌。当整个灯场灯光闪烁,焰火通天,鞭炮齐鸣时,伞头领着秧歌队在锣鼓家什的伴奏下唱一首进灯场秧歌,首先人城,转灯开始。
 
          进灯场秧歌
四方九曲一座城,玉帝下令打开门, 
手拿黄香游花城,一切灾难全离身。
然后以求一年消灾灭难,四季平安,心想事成的男女老少,手拿黄香,拖儿带女依次进城,此时个个如入仙境,格外欢悦,共同游转期盼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强体壮,吉祥如意,真是:“万盏明灯金光闪,凝似银河落凡间”。伞头每到一座城都要唱一首求福求财,消灾灭难之类的秧歌,表达人们对神灵的一片虔诚和祈福的之心,求神神大显灵气、保佑人们四季平安。而这些秧歌不像打彩门那样一问一答地对唱,它有一定的固定格局,下面列举几首。
             转九曲秧歌
秧歌转入一道城,玉皇大帝来观灯。 
低头细看民间情,十分的灾星灭一分。
秧歌转入二道城,关公二郎来观灯, 
拿妖捉怪数它能,十分的灾星灭二分。 
秧歌转入三道城,三圣母娘来观灯, 
宝莲灯下除疾病,十分的灾星灭三分。 
秧歌转入四道城,四海龙王来观灯, 
冬雪春雨下的均,十分的灾星灭四分。 
秧歌转入五道城,五帝五方来观灯, 
金木水火土长生,十分的灾星灭五分。 
秧歌转入六道城,南斗六郎来观灯, 
保佑合舍万世盛,十分的灾星灭六分。 
秧歌转入七道城,北斗七星来观灯, 
永指乾坤不迷程,十分的灾星灭七分。 
秧歌转入八道城,八洞神仙来观灯, 
一生修行炼成真,十分的灾星灭八分。 
秧歌转入九道城,九天玄女来观灯, 
十分的灾星灭九分,丢下一分带在空。 
          出九曲门秧歌
九曲城里十八弯,男女老少把灯观, 
观了花灯把病散,年年月月保平安。
另外,要给大家特别提醒,在转灯时要有顺序的入城,不能乱窜乱跨栏杆,防止倒了油,污了衣服甚至撞倒灯场,乱了队形。所以在人员特别多的情况下,必须指定几位说话有威性的年轻后生来维护灯场跃序,确保转灯场的顺利进行。
转罢灯出灯场后,伞头又要用唱秧歌的形式,来到神堂前进行送神(本书已有介绍)。
随后人们开始端灯,民俗也称“偷”灯,端灯在默许的情况下进行,每人端—两只回家放在财神、灶君前或者门楣上,让没有能来转灯的人也共享快乐,确保平安。民间有端灯是端福之说,也说端了绿灯生女子,端了红灯生小子,这样红火热闹的转灯场就此结束。
逐步演化
转九曲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当地人把九曲叫“走九曲”、“闹老教”,是一种祭礼老子的活动。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地方已经演变成一种大众化娱乐活动,和秧歌舞、社火一起演出。
选择地点
转九曲要选一个较宽敞的平地,将367根高粱秆(柱头)等距离栽成四方形阵图,将住头与柱头按一定规则用高粱秆连接起来。一排栏与另一排栏栅之间留出弯弯曲曲的路,走过去再返回来,各有九道曲折。每返回一次就向中心前时一次。在柱头上安放由各家各户捐做的367盏油灯,中间柱头安放7盏,叫七星灯。油灯一般是将白萝卜中间挖空,注满麻籽油,加棉花捻子点燃。九曲像一个很大的城廓。九曲回廊,设有重复路径,逐个看,大城廓内又分9个小城廊,而小城廓的门径、走向各不相同,有人便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实际上九曲是道教阴阳太极图的变阵形式,一个大的太极图,当中包括9个小太极图。
祭奠活动
“转九曲”民间也称“转灯”,它城城连环、城城相套;复杂多变,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属于一种民俗性祭奠活动。人们为的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
此种传统风俗与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据传:《封神榜》中三仙岛的三位娘娘 (云霄、琼霄、碧霄)为报杀兄之分在西岐布下一座战阵,叫做“九曲阵”。自立了玉帝、三官庙(天官、地官、人官)和古佛殿后,为纪念三位娘娘替兄报仇丧命而改为“九曲灯”。此风俗从此在民间中,盛行起来,并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久盛不衰,现今人们把它列入民间文化艺术的行里。
活动日期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转灯一般在正月十五元宵之夜进行,部分村庄也有固定日子,如正月初七、初八等。也有不少村庄在正月闹起秧歌后,或来外村秧歌进行慰问之时,随便进行,没有固定的日期。
灯场设置
灯场一般设在平整、宽敞、避风、路平离村子较近的地方。栽灯场时一般用高粱杆剪成长一米左右,横、竖各倒栽十九行,共三百六十一把,象征全年的天数。杆间相距一米,在把顶上坐上泥,然后按上用面捏成或者用洋芋、萝卜挖成的“灯碗”,倒上清油,放上棉花捻子(有时也用蜡烛),罩上五色纸灯罩。栽好以后,也正好形成一个四方城城图,城内设有九个小城,九个小城以金、木、水、火、土、日、月、罗喉、计都九个星宿,也象征九道门。
灯场的进、出门挽松柏枝、插红旗、粘吊子、贴对联、挂红灯。东、西、南、北、中贴五方贴。真是大城套小城,小城连大城。灯场栽好未点燃,便有一对对刚结婚或者结婚多年至今还没有小子(男孩)的夫妇们提前来转此灯(也叫转黑灯),据传说转了此灯能生小子。
另外还要在灯场一侧用一块席子围成房子形的模样,里边放上桌子、桌子上放上一只盛满米的插香斗,把所有的神位写在纸牌上,插于中,两边放上香、黄裱、酒盅、祭品等,这就是转灯时请来各路神仙就位的地方,俗称“神台”(也叫“神堂”)。
而在灯场的另一侧,还要放上一张四方的高桌,高桌上放上炕桌,炕桌上扣上斗,斗上扣上升子,升子上扣上半升,半升上扣上各升,然后在每层的四角都放上面灯,这便是所谓的灯山,供各路神仙观赏。
转九曲起场后,首先去谒庙(祭庙)。谒庙,由本村的会长或年老者提着灯笼,拿着黄香、黄裱及面卷、白面圪塔、捞饭等祭品在前引路,随后跟着由伞头领头,在锣鼓家什伴奏下的秧歌队到本村的庙院前祭神。 谒庙完毕,秧歌队来到灯场后,伞头便用唱秧歌的形式,在神堂前安神,请先生念祭文及背灯山围风,然后转灯开始。在整个灯场灯光闪烁,焰火通天,鞭炮齐鸣时,伞头领头秧歌队在锣鼓家什的伴奏下唱一首进门秧歌。然后以求来年消灾免难,四季平安,心想事成的男女老少,手拿黄香拖儿带女依次进城,共同游转。转罢灯,出灯场后,伞头又要用唱秧歌的形式,来到神堂前进行送神。 随后人们开始偷灯。偷灯在默许的情况下进行,每人偷一两只,回家放在财神灶君前或者门楣上,让没有能来转灯的人也共享快乐,永久平安。当地民间有偷灯是偷福之说。也说偷了绿灯生女子,偷了红灯生小子……这样红火热闹的转灯就此结束
弯弯曲曲的黄河,一泻千余里,河水养育着岸边的儿女,同时也给沿途留下了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流传于黄河中上游一带的民间灶火———转九曲,即“九曲黄河阵”,既是一项道教活动仪式,也是黄河留给人们的一种游艺及娱乐活动形式。其场面壮观、吸人,因而世代相袭,经久不衰。
相传在殷纣时期,三仙岛的三位云女——云霄、碧霄、琼霄,为了给兄长赵公明报仇雪恨,费尽心思,用母亲河布下“九曲黄河阵”,乱拿阐教门徒,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闻知门徒被困,便下凡解救,破了“三霄”的黄河阵,致“三霄”阵破身亡。后世道教徒为了纪念教祖的丰功伟绩,用灯盏相连象征黄河,精心设计了所谓的 “九曲黄河阵”图,每每举行道教活动时,成群结队的人们沿曲曲折折的阵道转来转去,祈祷国泰民安,吉祥如意。
九曲阵
九曲,民间也称“九曲连环阵”或 “九曲迷惑阵”。整个阵呈正方形,横排19行,竖排19排,阵内361个座标点,东、西、南、北、中共分为九个曲阵。每曲中又有曲头,据说一个曲头就是一个死胡同,即进阵门只要按特定的路线前进,可顺利出门,反之会误入歧途。阵中东西走向的曲叫“平曲”,南北走向的曲叫“立曲”。有的阵图是进门先转四周后转中宫,有的阵则直取中宫后转四周,有的阵平曲多于立曲,又有的阵则立曲多于平曲。曲阵的平与立、多与少及顺序走向在于设阵人的精心摆布、变化。但是,九曲中九大星君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九大星君分别为金、木、水、火、土、太阴、太阳、罗候、计度等,一一按东西南北中位置布设。“金”的位置在正东方, “木”的位置在正西方,“火”的位置在正南方,“水”的位置在正北方,“太阴”的位置在西北角,“太阳”的位置在东北角,“罗候”的位置在东南角,“计度”的位置在东西角,“土”的位置在正中央。整个阵容星罗棋布,壁垒森严,大有神圣不可侵犯之势。
道教活动中的转九曲,用361根竹杆或高梁杆(连同阵门共367根)围成阵,杆高3尺许,杆距为5尺,前后杆之间用绳子串连,行成曲直通道。每杆设有灯盏,灯盏底部由硬纸片做成,用铁钉固定于杆上端,纸片上放一灯瓜瓜,有磁烧的,也有用洋芋之类挖的,灯瓜瓜内放灯芯和大麻油。371盏灯皆由色纸围筒罩着,夜幕下显得五光十色,万紫千红。后来有了电,九曲中的灯自然由五颜六色的彩色灯泡取代。
起源
转九曲起源于军事,运用于祀神,后来逐步发展为民俗游艺娱乐活动。陕北转九曲一般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期间举行。上灯时分,人们将九曲灯点着,转九曲的人流由一老道领头,并有唢呐、秧歌队开道,从阵门浩浩荡荡进入,弯弯蜒蜒,曲折向前。每曲中有星君牌位,并设有专门看曲人,当人流进入曲头时,看曲人要点香、烧纸、放炮,并有道人诵经,以示战捷。
活动的人
参加转九曲的人往往很多。有很多是求财的、求官的、求吉祥的、求平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迷信观念逐渐淡化,加入转九曲的人也并非求这求那,大多图的是红火热闹。新时代的黄河儿女秉烛夜游,他们图的是今宵红火,坚信明朝更辉煌!
参考资料
陕北过年转九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2-10
转九曲.陕西地方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02 13:50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