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质瓷
硬度较低的瓷器
软质瓷,是指坯料中溶剂成分少,烧成温度较低(一般在1300℃以下)从而坯体中玻璃相含量相对较多,硬度较低的一类瓷器。
简介
坯料中溶剂成分少,烧成温度较低(一般在1300℃以下)从而坯体中玻璃相含量相对较多,硬度较低的一类瓷器,称之为软质瓷。与硬瓷比较,坯体中含玻璃相较多,半透明性好。作为装饰陈设用的熔块瓷、骨灰瓷都属于软瓷
发展背景
从出土的早期青花瓷可以看出青花发色大部分很差,纹饰因为釉面乳浊现象严重模模糊糊,景德镇称之为“烧蒙了”以前使用柴窑、煤窑时由于窑位不好也经常出现釉面乳浊现象,使用液化气窑后由于烧成温度可以保证,乳浊现象已经很难见到,正是因为早期青花处于软质瓷向硬质瓷过渡时期技术不成熟,青花发色质量大部分较差,所以有人将早期青花瓷称之为“不成熟的青花瓷”以前我对这种观念不理解,按照传统观念青花瓷不过就是釉下彩瓷,而釉下彩瓷早在三国时期已经出现,唐、宋时期也有青花瓷生产,不区分软质瓷、硬质瓷就无法说清楚究竟是什么时候发明了青花瓷,事实上早期青花瓷和元代后期的青花瓷的确有很大的差别,但传统的解释方法无法清晰准确的将其划分,如果站在软质瓷向硬质瓷过渡时期的角度看;早期青花瓷的确应该属于“不成熟的青花瓷”站在这个角度上青花瓷究竟始于何时这个未解之谜就比较容易解释了,因为早期青花瓷是软质瓷,元代后期由于所有的制瓷工艺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窑炉、烧成温度、制瓷原料等等都发生了变化,瓷器已经完成了从软质瓷向硬质瓷的过渡,元代后期以后瓷器主产区的产品已经变成硬质瓷,青花瓷的整体质量,无论是胎体还是釉面都可以保证质量,因此青花瓷的装饰也必然发生了突变。青花瓷的主要生产成本在于纹饰绘制,瓷器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厂家损失巨大,所以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青花瓷装饰尽量使用简单纹样,主要考虑生产成本问题,高档青花瓷产品极少生产,硬质瓷转化技术的完成为瓷器生产提供了更加广阔市场,为瓷器装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釉下彩装饰得到可靠的发色保证,生产厂家才有可能投入更大的生产成本,雇佣高水平画师绘制青花瓷,胎体材料的改变也使得制作大件瓷器的变形问题得到了解决,因此大件、装饰纹样细致、繁缛的产品开始大量出现,使得青花瓷无论纹饰还是造型都达到了高峰。
相关研究
在过渡时期许多质量问题纷纷出现,如宋代官窑“砍刀釉”现象,就是因为窑炉温度提高后,胎体可以承受这种高温,而釉面却无法承受,因此形成流淌现象造成流淌下来的釉与匣钵底板粘连,使得烧成的瓷器无法取出,只能用锐器将底板和釉敲断,留下破碎的痕迹,如同用刀砍下来的一样,俗称“砍刀釉”是宋代官窑器的一种典型特征,南宋时期薄胎厚釉瓷器也应该是过渡时期采用的一种过渡工艺,可能是为了避免釉面流淌而采取多次施釉的工艺。
乳浊釉的乳浊程度不同最有说服力,在窑炉中窑位不同温度相差很大,如果使用同一种原料,其釉面乳浊度千变万化,高温区瓷器乳浊现象消失成为青白釉,中低温区就会出现乳浊现象,但由于温度不同乳浊程度也会不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27 09:37
目录
概述
简介
发展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