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诺寡信
汉语成语
轻诺寡信(拼音:qīng nuò guǎ xìn)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老子老子》。
成语出处
春秋·老子老子》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轻诺寡信”。
成语典故
在《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主张。
老子说:“有道者的作为,若无所作为。他办事情,若无事情可办。他玩味问题,若无问题可玩味。他把小事看成大事,把少事看成多事,用恩德报答仇恨。他考虑难事是在此事还是简单的时候;处理大事是在此事还是细小的时候。这是因为天下的难事一定由简单开始;天下的大事一定由细小开始。所以圣人永远不处理大事却能成就大事。人们轻易应允别人的要求,一定很少遵守信约。把事情看得容易,一定招致困难。所以圣人把一切事情均看得有难处,所以永远能克服困难。”
后人根据老子的“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演变出成语“轻诺寡信”。
成语寓意
在中国,历代的圣贤哲人都将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孔子就曾多次讲过诚信,如“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也曾论及诚信:“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墨子也极讲诚信:“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韩非子则认为“巧诈不如拙诚”。庄子也很重诚信:“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在自己没有十足的把握的时候,就对他人轻易许诺,那么他一定是很少坚守信用的人。人应该许诺之前就把所有问题都看清楚,如果总觉得很容易,在实际运作时必然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才发现事情并不是当初想象的那么容易,已经无力践诺了,这是造成“寡信”的重要原因。一旦失信于人,就很难再得到众人的帮助,但他得不到众人的帮助,困难只会越积越多。
中国有很多古语都在反复强调诚实守信,如“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语,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然而只有古训不身体力行是没有用的。不论时代怎样发展,诚实守信的品质都不能丢。小到个人,大至一个国家都不能少了诚实守信。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轻易许诺;如果许下了诺言就一定要尽力去实现它。不要轻视曾经许下的任何一个小诺言,因为正是它们显示了自己的德行与品质。
成语运用
“轻诺寡信”指轻易许诺,不守信约;形容人说话轻率,不讲信用。紧缩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明·贾仲明《升仙梦》三折:“你不要非真当假,大丈夫言出无差,轻言寡信休要耍。”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好事岂能猝合?适与之言,反遭诟厉;但缓时日以待之,吾家非轻诺寡信者。”
清·纪大奎《论孟附义》:“时讲大人言不必信,谓所言不必其果践。每见学者先人此语,横踞胸中,往往一生轻言寡信。自谓小事无害于义,而其害实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7 07:4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