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厝寮位于
汕头市的东部城区,东至新津河西岸,北与龙祥街道周厝塭接壤,西至泰山北路,南临珠池街道充公,属龙湖区新津街道,7000余人,以纪姓人家为主,有辛姓、吴姓、邱姓、陈姓、施姓、黄姓、谭姓等人家。
历代沿革
辛厝寮早在1400 年潮汕海陆“唐初滨线”大变迁中就已形成沙洲。
北宋末年宣和三年(1121)前,属潮州府海阳县延德乡蓬洲都。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以前,属揭阳县蓬洲都。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设置澄海县,蓬洲都改属澄海县辖。
清乾隆十四年(1750年)辛厝寮属澄海县蓬州都。
1921年,辛厝寮属澄海县下蓬区。
1932年辛厝寮属澄海县第八区(下蓬区)。
1937年属澄海县第三区(上蓬、下蓬、鮀浦合并)。
1946年辛厝寮属官埭乡(俗称官埭十八乡)。
1948年属澄海县第三区(上蓬、下蓬合并)。
1949年10月解放后,辛厝寮属澄海县第六区(下蓬区)。
1956年3月属澄海县官埭乡(镇级乡)。
1957年12月属澄海县下蓬乡(镇级乡)。
1958年9月属汕头市红光人民公社辛厝寮大队(由辛厝寮、高埕、公合、苦栋寮等自然村组成大队)。
1961年3月辛厝寮属汕头市官埭人民公社辛厝寮大队。
1965年6月辛厝寮属澄海县官埭公社辛厝寮大队。
1970年2月16日属澄海县下蓬人民公社(下蓬、官埭两公社合并)。
1976年属汕头市郊五.七人民公社辛厝寮大队。
1984年头市郊珠池区公所。
1986年属汕头市龙湖行政管理局珠池街道辛厝寮管理区(既辛厝寮村委会)。
1994年属龙湖区新津街道,经龙湖区人民政府批准,辛厝寮撤村建立金港、泽湖、高埕、东龙、珠津、金津、金泰九个居委会。
辛厝寮包括金港(解放初又称辛纪村由原辛厝寮、纪厝合并今金港居委)、吴潭(今泽湖居委)、高埕(今高埕居委)、陇下、公婆爷(今合并为东龙居委)、南畔寮(今珠津居委)合仔墘(今金津居委) 、公合(今金龙居委)、苦栋寮(今金凤居委)、书斋脚(今金泰居委)等10个自然村。
清雍正年间,官府为防水患令当地官埭纪姓当劳役修筑堤围,故此地当地人称为纪厝围(今新津街道辖区)。
辛厝寮最初创乡于清雍正年间中后期,因辛厝寮这片热土,土质肥沃,水源充足,可开垦菜园、水田耕种蔬菜、水稻,又因地处新津河畔有着天然良港,对发展渔业和养殖提供有利的条件,于是在此定居创祖。辛厝寮主要以纪姓人家为主,有辛姓、吴姓、邱姓、陈姓、施姓、黄姓、谭姓等人家。
乡名由来
清康熙八年(1669年)三月,清政府开始解除“海禁迁界”恢复澄海县建制,至此周边村民也随着回归故土。随着迁回村民恢复以往稳定生活,人口也开始不断增长。清雍正年间,官府为防水患令当地官埭纪姓当劳役修筑堤围,故此地当地人称为纪厝围(今新津街道辖区)。清雍正年间后期,官埭纪姓人家为捕鱼和耕种之便,开始逐渐南迁至此搭建草寮定居,到了清乾隆十四年人口更是达到顶峰,周边鸥汀、外砂乃至邻县饶平等地村民也迁此居住。
1956年新中国
澄海县为清除“氏族宗派”观念。1958年由原辛厝寮、高埕、公合、苦栋寮、南畔寮等自然村组成大队,为防止大姓霸族欺负小姓人家,名村中人口较少的辛姓为村名(既辛厝寮大队)。现外砂镇林厝村、李厝村都有此当年小姓命乡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