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城市
城市地理学术语
边缘城市,城市地理学术语,指的是接受本省中心或省会城市辐射较小的城市。
产生背景
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H.Louts)于提出的“边缘城市”概念,城市形态从单核心格局向多核心、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及城市核心区在扩散中出现新集聚的过程中,在郊区发展起来的兼具商业、就业与居住等职能的综合功能中心”,这成为了“边缘城市”理论的原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边缘城市”概念是用于形容美国自郊区化后期的成熟形态,被认为代表了1980年代美国城市郊区开发的新趋势。如今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可以看到“边缘城市”理论同样在发挥着作用。
边缘城市代表了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人口居住郊区化的“第一次浪潮”。70年代以后,是人口居住郊区化的“第二次浪潮”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商业郊区化。“第三次浪潮”则是就业岗位的全面郊区化。因而,边缘城市是人口、商业及就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郊区化的一个新趋势是在扩散中又有相对集聚,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乡村生活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导生活方式之一。
20世纪90年代约半数的美国人居住于郊区。这些新兴中心不仅仅是居住中心,而且已演变为商业中心、就业中心,从而成为城市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一时间新概念层出不穷,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边缘城市。
1991年,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记者Joel Garreau在他的《边缘城市》一书中所提出边缘城市(edge city)的概念,此概念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然而对此概念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Garreau认为,边缘城市是美国城市发展的新形式,是位于原中心城市周围郊区新发展起来的商业、就业与居住中心,而这些中心在30年前还是农田、村庄或纯粹的居住用地。这些新的中心具备了典型的城市功能:居住、就业、交通及游憩等,但建筑的密度比中心城市低。
鉴定标准
为界定边缘城市,Garreau提出了五条功能性标准:
1.具有5 000 000平方英尺(464 500平方米)以上的可租用办公楼;
2.具有600 000平方英尺(56 000平方米)以上的可租用零售商业楼面;
3.就业岗位数量超过卧室数量;
4.是一个为人们所意识到的特定地域;
5.与30年前的景观大不一样。
基本特征
人口郊区化
人口郊区化是5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至1990年,郊区人口比例上升为48%;人口郊区化原因:其一,中心城市环境恶化,成为各种社会、经济及环境等问题的集聚地。其二,郊区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社会治安相对安全,税率低。其三,政府鼓励居民拥有自有住房,从税收、财政上予以资助。
商业的外迁
众多的大型区域性超级商城等新商业设施在郊区涌现。一个大型超级市场往往集中了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商店。区域性的大型超级商城往往选址于城市主干道与州际高速公路的交叉口附近或沿线布置,并配以大量的免费停车场地,从而方便了车流的出入。另外,它地价便宜,税率低,因而经营成本与建筑成本相对较低,致使商品价格颇具竞争力。而且,大部分超级商城设施先进,室内环境美观舒适、安全、功能齐全,因而吸引了大批顾客。随着它的扩展,又形成了相关行业的产业聚集,这样,大型超级商城便成为营造边缘城市的孵化器
产业的信息化、弹性化、分散化
当今美国经济正处于由福特式工业生产向后现代信息经济(后福特式生产)的转变阶段,特征如下:
(1)生产方式是小而专,利用高科技达到生产机动化
(2)经济控制权力集中化与重构;
(3)生产过程国际化、分散化;
(4)生产组织弹性化,以适应大众需求市场的零散化(Segmented Market)。
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两大变化:第三产业、信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这些产业占地少、效率高,已经减弱了传统产业对中心区位的需求,而对环境及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郊区的环境及高素质的劳动力正合此需求此外,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妇女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妇女要同时承担起家庭和职业的责任,她们期盼就近就业。
产业的外迁不仅使郊区中心的规模得以扩大,而且丰富了郊区中心的功能,从而使郊区中心从本质上具有城市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产业往郊区中心的转移集中,使之成为“边缘城市”。
建筑低层、低密度
传统城市闹市区的容积率甚至(FAR)达到5.0 ,高建筑、高容积率是其主要特征。边缘城市中心在建设中采取了平面扩展的方式,而不是向高空发展,一个成熟的边缘城市容积率为1.5 左右。每幢建筑均配以大面积的免费停车场,以方便顾客及职工停车。
专业化产业结构
边缘城市的主体产业包括:零售业、批发业、生产服务业(通讯、银行、公用设施、保险、法律咨询、房地产、会计、工程)、社会服务业(政府部门、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及其他非盈利性服务业)、个人服务业(宾馆、餐饮及娱乐业)及制造业
行政上无主体,空间上无限制
由于边缘城市形成历史相对较短,尚未形成对应的行政实体与空间界限。它们直接隶属于一个或数个上级县的管辖,因而大多数边缘城市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地名。在边缘城市内部,在日常运作中起作用的是一个个的公司及次级利益团体,这些次级利益团体维持着边缘城市的日常运转,因而实质上担负着“政府”的职能,只不过是“私有制的政府”。
总之,我们可以把边缘城市一般组成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超级商城Mall);
2. 办公设施(Office Complex);
3. 工业园区(Industrial Park);
4. 休闲娱乐设施(Recreational Facilities);
5. 绿化用地(Green Cover);
6. 停车场(Parking Lot);
7. 居住社区(Residential Community)。
发展前景
虽然对边缘城市的评论是贬褒不一,但边缘城市是美国社会城市发展的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它和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与自由是一致的,这一现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延续、扩展和壮大。
然而,边缘城市欲完全取代中心城市似乎不是那么现实可行,两者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共生或许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取向——边缘城市在成长,中心城市也在积极更新。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边缘城市在将来也有可能成为中心城市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边缘城市.中国知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9:53
目录
概述
产生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