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鼓乐,流行于中国辽宁省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辽阳民间鼓乐历史悠久,在眀末就开始萌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技艺越发多样,曲目繁多,带有鲜明的东北特色。如今,辽阳鼓乐星罗棋布,分布于辽阳市城乡,主要聚集在辽阳县刘二堡镇、穆家镇、柳壕镇、沙岭镇,灯塔市王家镇等及部分城区。
辽宁鼓乐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曾对东北各地的鼓乐产生过深远影响。辽宁鼓乐早期为笙管乐,明清时期加入了唢呐乐,清代中叶乐队定型并趋于成熟。
从曲目上看,它保留了少部分唐宋曲牌,大部分则是元明南北曲和明清曲牌;从结构上看,鼓乐曲体十分严谨,每一类乐曲都有一定的结构模式,板数规定十分严格。特别是其中的汉曲、大牌子曲,有着明显的唐代大曲和宋代曲破的结构痕迹。从某些乐曲的音调上看,辽宁鼓乐曲明显地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音乐的影响。
在乐调方面,辽宁鼓乐用借字手法形成的“三十五调”实际是滥觞于唐宋的“移宫换调”,属“燕乐二十八调”的余绪。
基本特征
演奏特色
辽宁鼓乐主要有唢呐乐和笙管乐两种演奏形式。两种乐各自独立,使用乐器不同、各有专用乐曲。
唢呐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兼备堂鼓、小钹、乐子、包锣、大号或挑子号等。它有坐乐、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又称坐堂、坐棚,艺人取坐式演奏。演奏时所有乐器全参加,故称全堂。
其中大唢呐是辽宁鼓乐中最具特色的乐器,其演奏风格古朴平实。特别是“破工”音,它是辽宁鼓乐的主要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地区鼓乐的重要标志。
辽宁鼓乐中的笙管乐以管(单管或双管)和笙为主奏乐器,通常是一支管配两盘笙。其它还有堂鼓、小钹、乐子各一支,亦可加用笛、胡琴、坠琴、扬琴等,坐乐也是笙管乐主要的演奏形式。
乐曲
辽宁鼓乐的乐曲分为四类:汉曲、大牌子曲、小牌子曲、锣板曲。其中保留了大量唐、宋元、明时期的乐曲,如《四破》《柳青娘》等。辽宁鼓乐变奏手法丰富,归纳起来有加花填字、减字、换字、借字五种。其中借字手法是辽宁鼓乐改变乐曲调式、调性的重要手段,鼓乐艺人在实际运用中通过借字手法又变奏出“五调元朝”、“三十五调”等多种宫调形式。
代表作品
辽宁鼓乐常用曲目有《工尺上》《梅花调》《上菜曲》《句句双》《桂枝花》,大致分为唢呐乐汉曲、大牌子曲、小牌子曲、锣板曲等几类。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辽宁鼓乐的表演形式近百年来不断发展,在“好听”的基础上向“好看”的方向演进。这就不仅作为民间音乐在演奏,而且作为一种绝活在演出。其艺术手段花样翻新,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这样的演奏使锣鼓也成为视听共享的节日。
传承状况
辽宁鼓乐依然盛行不衰,但演奏的传统曲目已经日渐减少,尤其是大牌子曲和汉曲,能完整演奏者寥寥无几,出现了鼓乐活动兴盛而传统乐曲却走向濒危的尴尬局面。
传承人物
刘振义,男,汉族,1914年生,辽宁营口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辽宁鼓乐代表性传承人。1934年入鼓乐班坊,师从鼓乐艺人纪德功,1937年出徒从事鼓乐演奏。20世纪40年代组建“六合鼓乐班”开始带徒传艺。他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擅长演奏“汉吹曲”。在声、律、调的掌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唢呐中的“借字法”转调等高难度演奏技法驾轻就熟并有所创新。演奏“咔戏”是其绝活,拟音惟妙惟肖。
张连悌,男,2018年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辽宁鼓乐代表性传承人,辽宁省辽阳市申报。
保护措施
1956年,辽宁省共搜集整理出100余首结集出版。其中,汉吹曲56首,大牌子曲15首,小牌子曲28首,水曲19首。
2013年7月,辽宁鼓乐已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工作要求,率先作为首批试点项目建立了辽宁鼓乐数字化管理系统,全面采集、著录了大量图、文、音、视信息。如乐器实物图片、传承人口述文稿、传统曲目录音、鼓乐民俗活动录像等,均编辑转化成数字化格式,利用磁盘阵列等系统进行存储。
2019年11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阳市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中心获得“辽宁鼓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辽宁鼓乐》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5年月25日至26日,辽宁鼓乐展演暨凌源榆州鼓乐大赛在凌源进行。
2019年,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了2019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辽宁鼓乐”与“晋北鼓吹”交流演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