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第十九中学,始建于1979年,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她不断成长,从纤弱变得强壮,从懵懂变得睿智,从幼稚变得成熟,从平淡无奇变得声名煊赫,逐渐发展成为一所拥有30个教学班,1800余名师生,占地面积19785平方米,建筑面积7309.5平方米,师资雄厚,设施完备,环境优越,理念先进,目标长远,初具特色的学子乐园
辽源十九中,沿辽河岸堤西行,至河水清清,绿草茵茵,花团锦簇,景色怡人之处,一幢白色的楼宇巍然耸立,宛若一颗河畔明珠,脱颖而出,光彩熠熠,为辽河畔无尽风光更浓涂重彩,平添风情与魅力。
十九中学的决策者们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办学发展潜力进行客观的预测,以
邓小平 “三个面向”教育方针为指南,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大教育观的思维对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系做以重大调整,确立了“创造引领学生一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的教育理念,提出“对社会发展尽职,对学生质量负责”的办学宗旨,在让“社会宽心、学校尽心、家长放心、教师安心、学生开心”的“五心”办学理念和“人本管理、内涵发展、凝练特色、打造品牌”办学策略的指导下,立足现代,放眼未来,将人才培养的社会问题与学校发展的事业问题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全面树立教育的人生增值观念,以发展的主题思想统领学校的全局工作,全面推进我市立体化素质教育进程,向“学校品牌化、教师专业化、学生个性化”的办学目标跨步前进。
十九中学的发展史实际就是一部科研兴校史,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以柳玉峰为代表的第一批科研骨干队伍,在教育科研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学校的发展推波助澜。之后,又有宋翠玲为代表的第二批科研队伍,再次将教育科研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十、五”期间,我校教育科研再创新高峰,共有18名教师分别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12项。以“主体能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为突破口,促进各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在长期的实践工作基础上,不断摸索,实现科研管理规范化,实验指导周期化,科研培训应时化,科研成果共享化,科研方法个性化,科研工作目标化,科研保障制度化,使“科研兴校”理念内化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追求,加快了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
在硬件建设上,我校早在几年前就上马了“双控”系统,装配了先 进的学生微机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多媒体功能室、多媒体语音室。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学校网站,组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校内共享。同时,加大对老“三室”的装备,各实验室器材齐全,药品充足,设施完善,为培养学生的实验 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达到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的目的,学校投资数十万先后建成了师生
自行车棚、垃圾焚烧塔、校园文化长廊、素质教育成果展厅、省级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对裸露地面实行硬覆盖,购置大量的绿化盆景,种植大面积绿化草坪,粉饰了教学楼,修缮了学校厕所,重新更换了学校的广播通讯系统,悬挂富含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以及各种警示语,加强对学生的“潜课程”教育,按标准教师的要求对教室的照明电路进行改造,安装室内窗帘,更换全校桌椅,努力改造办学条件。同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杜绝各种事故隐患,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舒适安全的环境。
天道酬勤。多年来,在历届领导班子和全校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勤劳朴素的十九中人,以其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精神,战胜了重重困难,建立起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座座丰碑。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传统美德教育先进集体、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园林式学校、省级科技示范校、省绿色学校、省责任教育实验基地校、省家长学校、“311”文明校、学校综合治理标兵单位、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消防达标校、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几年来,学校中考成绩连年名列前茅,继95届毕业生王威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
东北师大附中以后,99届毕业生刘冠男同学又被北大
理科实验班破格录取,成为辽源市第一个进京深造的学生,2004年中考于瀛和张胜华同学夺得局直中学前两名的好成绩。教研活动的开展为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机会,一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学校现有国家级英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1名、省骨干教师2名、省学科教学新秀3人、省学科十佳2人、省师德先进个人1名、市劳模1名、市优秀教师1名、市骨干教师10人、市教学新秀6人、市学科带头人4人、市师德先进5人。
十九中人在二十几年的追求和奋斗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几代人用聪明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荣誉只代表过去,在这新的世纪,十九中人将以崭新的姿态、高昂的斗志,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大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向办成全市示范校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