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鳍鱼纲动物
达氏鳇是鲟形目鲟科鳇属软骨鱼类,俗称鳇鱼。达氏鳇体呈延长的圆锥形,腹面扁平,吻呈三角形,较尖;体被有五行菱形骨板;口位于头腹面,口裂大,口前腹面有两对触须;尾鳍歪形,上叶长于下叶;背部绿灰色或灰褐色,体侧淡黄色,腹部白色。达氏鳇为长寿型鱼类,平均寿命在40—50龄以上。
动物学史
达氏鳇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其原始古朴的外形1亿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鱼类,能活50年以上。
黑龙江省所产的鳇鱼属于达氏鳇,古时曾作为贡品送往京城供皇家享用。出产于黑龙江省呼玛县至抚远县黑龙江流域,因体大、寿命长、食量大、力量强,是淡水鱼中最大的一种鱼类,素有“淡水鱼王”之称。据古生物学家考证推断它是现代硬骨鱼类的共同祖先,是古刺鱼类保留下来的一支后裔,因此素有“活化石”之称。
人工养殖经过驯化可以摄食配合饲料,性成熟年龄在8年左右。2000年从黑龙江引进野生达氏鳇鱼卵通过人工孵化,获得鱼苗,模拟自然水域环境条件,建循环水工厂化车间培育达氏鳇,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达氏鳇性腺发育成熟。2010年6月3日,选取5尾达氏鳇,通过人工催产获得成功。
形态特征
达氏鳇形态奇特,头尖、尾歪、体长,颜色黄褐,身上无鳞,而在背脊和两侧有5列菱形的骨板(硬鳞)。鳇鱼长可达5.6米,重可达1000千克。
达氏鳇口位于头的腹面,较大,似半月形,口前、吻的腹面有触须2对,中间的1对向前。吻呈三角形,比较尖。左、右鳃膜相互连接,这是与鲟鱼的不同点,是鳇、鲟鱼的分类依据之一。达氏鳇横切面呈圆形,鱼体被五行菱形骨板,幼体骨板有向后突出的尖棘,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体背部呈绿灰色或灰褐色,体侧呈淡黄色,腹部呈白色。达氏鳇形态与史氏鲟相似。达氏鳇背骨板11-17枚,侧骨板31-46枚,腹骨板8-13枚,背鳍条33-35,臀鳍条22-39,鳃耙数16-24。性成熟个体全长为头长的3.55-6.04倍,为尾柄长的13.9-23.1倍。为体高的6.05-10.60倍,尾呈歪型尾,上叶大,向后方延伸。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该鱼为淡水鱼类,从不游入海里,分为黑龙江河口的种群、常年生活在该河道的种群以及鄂霍茨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的种群。达氏鳇不洄游入海,只在黑龙江及其支流或远或近的地方游动,冬季留在江中深水处。
生活习性
达氏鳇为底栖肉食性鱼类,其幼鱼食物主要为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虾、昆虫,1龄后主要以鱼为食,在中国黑龙江下游大麻哈鱼溯河而上时,达氏鳇也大量吞食大麻哈鱼。达氏鳇在繁殖期间不停食。人工饲养的鳇鱼多经驯化后可食人工配合饲料,其摄食强度较大,生长速度快。达氏鳇捕食方式与史氏鲟相似,但较凶猛,主动捕食能力强。
在水中只要摆动尾鳍,张开大口,便可吞进几千克重的鱼。达氏鳇平时趴在流石上,颜色和江水一样,别的鱼饱食之后总是喜欢到涯下深水处休息,常常被达氏鳇吞食。达氏鳇一口可吃掉几十条鱼,饱了便晃动身体上浮,甩掉挂在身上的杂草和泥水沫子,被称为“鳇鱼甩涎子”。喜欢在沙质和鹅卵石底的江河中活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之中,以及日本(北海道)。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达氏鳇性成熟晚,生殖周期长,雌鱼初始成熟年龄为16-20年,雄体为12年以上。一尾体长230厘米,重80千克的性成熟的达氏鳇年龄一般为18-20年。每年5-7月,水温15-19℃,达氏鳇在中国黑龙江干流水流急、深水区且沙砾底质的江段产沉黏注卵,性比为1:1,成熟卵径平均为3.4毫米,卵呈黑褐色或灰黑色,成熟卵为椭圆形或圆形。达氏鳇怀卵量为25-400万粒,平均100万粒,雌鱼称重60千克怀卵量为25万粒,每克卵约有40粒。达氏鳇受精卵在水温15-18℃经过130小时孵化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带有较大的卵黄囊,在水中作垂直游动。
人工繁殖
成熟好的达氏鳇亲鱼可以从雌、雄鱼外部形态来鉴别:雌鱼腹部饱满膨胀、柔软有弹性,肚皮薄,生殖孔红润外突;雄鱼腹部较瘦小,呈轻微的凹槽状,用取卵器取出少许精巢组织洒在水中立即散开,发育好的雄鱼挤压腹部有精液流出。
用于做繁殖的达氏鳇亲鲟,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性腺发育处Ⅳ期中以上,取卵观察,卵椭圆形,深褐色,卵径2.9毫米左右,卵粒大小均匀,色素圈明显,动物极中央形成被暗色色素环所包围的明亮的极性斑。切片观察:卵核紧靠动物极边缘,极化指标为1/25-1/40。成熟雄鱼一般选用精巢发育到Ⅳ期末或Ⅴ期的雄鱼(已能挤出精液的)。这时成熟精子已充满精巢的腹腔内,挤压鱼腹部时可将精液挤出。
达氏鳇催产适宜水温在11-18℃,超过、低于适宜水温范围则不能获得很好的催产效果。水温要求相对稳定,突然较大幅度的水温变化,不利于产卵排精。催产前应注意天气预报,尽量避免在天气突变时催产。
达氏鳇的繁殖都采用人工授精,产卵池实际上当作催产池用,因此建产卵池不必考虑收集鱼卵的问题,而应考虑捕捉亲鱼方便、有利于保护亲鱼,以及是否经济实用等。产卵池的形状多采用椭圆形,圆形,进水方式采用沿池壁方向冲入,水在池中形成圆周运动,刺激鳇鱼产卵或排精。产卵池面积一般为80平方米左右,池深1米,池底铺白色瓷砖,便于观察亲鱼排卵。产卵前将达氏鳇雌、雄亲鱼分开暂养,便于注射催产药物,产卵时将亲鱼捞出鱼池进行人工授精。
在人工催产的条件下,流水不是主要条件而是辅助条件,一方面流水可供给池中充足的溶氧,另一方面在预计产卵前的数小时,给予一定的流水刺激有助于亲鱼的发情产卵,水温较低时可以适当增加流水刺激。
自然产卵的鳇鱼都是成群结队,往往一尾雌鱼产卵有数尾雄鱼追逐,以通过自然选择来保证后代的质量。而人工催情却用不着许多雄鱼,一般雌雄亲鱼的比例为1:1至2:1即可。进行人工授精时,一尾雄鱼的精液可供3-4尾同样大小的雌鱼使用。
达氏鳇催产的催产激素主要为地欧酮(DOM)、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合剂,采用两针胸鳍基部体腔注射,其具体剂量为:第一针DOM1毫克/千克+LHRH-A2 2微克/千克,第二针DOM 2毫克/千克+LHRH-A2 7微克/千克,根据鱼卵发育成熟度的好坏可以适当的加减其剂量,两针间隔时间在10小时左右。雄鱼在雌鱼注射前1天采用一针注射,注射量为雌鱼的一半左右。
采精。在采卵之前先将雄鱼精液取出来低温保存备用。雄鱼药物注射14小时后便可以采集精液,擦干鱼体腹部用导流管或前端带有软管的注射器插入雄鱼生殖孔中将精液收集到氧气袋中。优质精液为乳白色,镜检精子活力在3分钟以上,无论哪种方法采取精液初期和最后取出的精液舍弃,将优质精液充上新鲜的氧气,放入冰箱中控制温度4℃左右保存备用。
取卵。雌鱼药物注射15小时后,每隔2小时检查一次雌鱼有无卵粒产出,当生殖孔可以挤产卵粒或雌鱼自己排出少量卵粒时,说明已少量排卵,但大部分卵还未游离,需要再等1-1.5小时,待可挤出大量成股的卵粒时,说明鱼卵已经游离,应立即采取鱼体腹部剖腹方法取卵。
人工授精。采用半干法受精,按照1升鱼卵10毫升精液2升水的比例混合受精,先将适量优质精液倒入适量水中再立即倒入鱼卵中用羽毛搅拌均匀,再加清水搅拌3-5分钟,滤掉多余的精液和黏液清洗几次,进行人工脱黏。
脱黏。达氏鳇受精卵有很强的黏性,5-10分钟出现黏性,受精完毕加水清洗黏液和多余的精液,静置2分钟,然后将产卵前浸泡好的10-20%滑石粉溶液倒入盆中充分混合搅拌脱黏50分钟。脱黏结束将受精卵清洗干净放入孵化瓶中孵化。
①细菌性败血病
症状:病鱼行动迟缓,摄食量下降,体表症状为腹部、口腔周围、骨板基部出血,肛门红肿,鳃丝颜色较淡;剖检有淡红色腹水,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坏死灶,后肠及螺旋瓣出血发炎,并充满泡沫粘液物质。
病因:该病是生产操作致使鱼体产生应激反应过多或鱼体受其他病害侵袭后引起的继发性感染。该病在自然界水体中广泛分布。
危害:该病可危及人工养殖的各种规格的鳇鱼,在管理不善、连绵阴雨天时较易发病,其来势猛、传播快、感染率高,如控制不及时,死亡率很高。
治疗: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克。②内服治疗,每100千克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克拌饵,分4次投喂,6天为一疗程。
预防:①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保持池水清洁。②定期用二氧化氯(0.3克/立方米)、聚维酮碘(0.5克/立方米)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及维生素A、E等。
②肠炎病
症状: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检查病鱼,可见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或者全肠呈红色,肠内无食物且积黄色粘液。病因:在水温高于20℃时,因养殖水体水质变差或鳇鱼摄食
危害:达氏鳇稚、幼鱼(250克以下)易染此病,若不及时治疗,常引起大量死亡。
治疗:每100千克鱼每天用2-4克大蒜素,拌饵投喂,连服5-6天。
预防:①投喂天然饵料,一定要新鲜;投喂人工饲料,要选用颗粒大小适中、未变质的全价饲料。②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投喂,定期投喂药饵(每10千克饲料中添加大蒜素2克)。
③肿嘴病
症状:病鱼口部四周充血、肿胀,有时伴有水霉着生,口腔不能活动自如,摄食困难。
病因:该病经常发生在幼鳇转食期间,由于池底残饵较多,清洗不及时,幼鳇在此摄食时易导致嘴部发炎。从该病对一些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的现象来看,普遍认为该病由细菌感染引起。但自前未见有关病原的筛选、鉴定等详细研究资料。
危害:该病在20厘米以下的幼鳇阶段发生较多,可造成幼鳇死亡。
治疗: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恩诺沙星1克/立方米水体,连泼3天;②内服治疗,每100千克鱼每天用土霉素3克拌饵投喂,连喂3天。
预防: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
④烂鳃病
症状:病鱼体色较淡,行动迟缓,离群独游;鳃丝发白,呈斑块状腐烂,其上覆盖带泥土杂物的粘液。
病因:因养殖水体水温偏高(25℃以上),有机质含量高,某些有害细菌生长旺盛,毒力增强,感染鱼体所致。
危害:该病主要危害20厘米以下的幼鳇。染病后2-3天,病鱼因呼吸困难而死。
治疗: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3克/立方米水体,连泼2天。②内服治疗,土霉素拌饵投喂,每夭用药50毫克/千克鱼体重,连用3-5天。
预防:及时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⑤水霉病
症状:受感染的孵化中的达氏鳇卵上,菌丝像根状物浸入卵膜,外菌丝穿出卵膜或辐射浸在水中,使鳇卵看起来像一个白色绒球。体表受伤的达氏鳇也易继发感染水霉,病鱼伤处灰白色,孽生大量棉絮状水霉菌丝,患病达氏鳇早期离群在水体上层不正常游动,不摄食,鱼体逐渐消瘦,直至死亡。
病因:在15-20℃水温条件下,未受精的卵或鱼体的受伤部位先着生水霉,然后向受精卵或鱼体正常组织蔓延。该病由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常见种类有同丝水霉、鞭毛绵霉等。
危害:达氏鳇卵及受伤达氏鳇易感染此病,其对孵化中的受精卵危害较大,受精卵死亡率可达70-90%。
治疗:①每天用卫抗(1-2克/立方米)溶液浸泡鱼卵20分钟,②全池泼洒食盐、小苏打合剂,用药量为食盐400克/立方米水体+小苏打400克/立方米水体。
预防:①提高鳃卵受精率,改进孵化方法,保持良好水质,或采用人工方法不断清除坏卵。②放养仔、幼鱼的鱼池池壁池底要光滑,避免鱼体擦伤。③运输、转池和放苗时,操作要细致,经过操作后的鱼苗下池时,须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消毒。
⑥气泡病
症状:病鱼游动缓慢、上浮贴边,或分布在水流较缓处的中上层水中,病重者腹部膨大明显,下沉困难。肉眼检查,可见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有许多呈线形排列的气泡;剖腹可见部分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镜检鳃丝发白,鳃丝间粘液较多,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
病因:该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氮气饱和度达125%以上时即会发生氮所引起的气泡病;在氮气饱和度达130%以上时,短时间内即会引发致命的危害),使得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死亡。养殖用水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危害:该病对达氏鳇幼鱼(15厘米以下)造成危害最大,严重时,3-5天就可使大部分的鱼死亡。
治疗:①全池泼洒食盐,使池水浓度为0.5%。②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增加鱼的运动量,使鱼通过体循环,较快地排出体内气泡。③将有病鱼苗装入塑料袋充氧静放12小时后放出。
预防:①减少水源过度曝气,防止水源中气体过饱和。②幼鳇转食期间,池中充气头罩上网罩,可避免鳇鱼误食气泡。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2019年7月29日,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二批)》。
列入中国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仅限野外种群)。
种群现状
达氏鳇可分为3个种群:一是黑龙江河口种群,二是黑龙江河道种群,三是鄂霍次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种群。河口种群有淡水和半咸水两种生态型。由于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达氏鳇的自然分布水域变得相当狭窄,中国达氏鳇全部种群几乎只栖息在黑龙江干流,其他地方均已近绝迹。
保护措施
黑龙江的达氏鳇自然资源急剧下降,2005年中国自然产量已不足10吨。为了保护已濒临灭绝的达氏鳇自然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达氏鳇日益增长的需要,开展达氏鳇的人工繁殖和养殖已势在必行。黑龙江特产鱼类研究所于1997年开始进行达氏鳇人工繁殖试验研究,并于1999年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共孵化达氏鳇鱼苗49万尾。
主要价值
达氏鳇是黑龙江流域特有的大型名贵经济鱼类。达氏鳇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经济价值高等特点。达氏鳇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软骨食之可口且具有保健功能,其“鱼子酱”为上等佳肴,被誉为“黑色黄金”。
参考资料
达氏鳇.iucnredlist.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0 09:12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