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达瓦孜
维吾尔族传统杂技表演艺术
维吾尔族达瓦孜,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杂技表演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汉文古籍中,有关走绳的记载,在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西京赋》中,有“走索上而相逢”之语。赋中回述的是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平乐观招待四夷宾客的情景。可见此时便已有了走绳。而且明代王圻编辑的《三才图会》中,有“高绠”(意为高空走绳)等百戏,大率其术皆西域来耳”,类似说法,其他古籍也有。但都未能确指现在新疆某地,故只能说有可能是“达瓦孜”。
现在所知,最早出现“达瓦孜”词的是成书于1072至1074年的《突厥语大辞典》,在“伊波拉弟”的词条下,有“走软绳,走达瓦孜”。据此,达瓦孜至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汉文史籍中明确记载了达瓦孜的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文学家赵翼,在其所著《檐曝杂记》卷一,有这样段记述:“回人绳伎回人,有能绳伎者,与内地不同。内地走索之法,椓两竿于地,以索平系于竿,而人往来其上耳。回人则立一木,高数丈者,其颠斜系长绠,属于地,回人手横一木,取其两头轻重相等,不致欹侧,则步绠,唱歌,良久始下。”这里所记“回人绳伎”的表演方式都与现代的达瓦孜完全相同。而且,清朝文献中对南疆维吾尔人就称“回人”“缠回”。因此,这段记载可以视为二百年前,达瓦孜晋京演出的确切史料。
清朝中期至20世纪40年代,塔里木盆地的南缘和西南缘都有达瓦孜民间班社,他们经常巡回演出于南疆的城镇农村,沿着阿克苏、库车一线,到达吐鲁番、哈密和北疆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并在这些地区收徒传艺。
杂技特色
平台设施
维吾尔族达瓦孜表演的场地大而平坦,一般长100米,宽80米。表演的器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主杆,高30米以上,长1米以上,直径30厘米以上的圆木连接而成。顶端横接长1.5米,宽80厘米的拱形木板,以红布覆盖,称牌楼,上插彩旗三面。牌楼下连附一根横木,长2.8米,左右等长。右端两绳系一条横杠为单杠,左端两绳端挂铁环如吊环。二是主索,长80米,上接牌楼,下系地面木桩,与主杆成45度俯角。主索由交叉的支杆从两处支撑分成三段。
长支杆12米,短支杆9米。三是固定索,起着固定主杆,主索及相关设施的作用。
动作分解
维吾尔族达瓦孜表演,包括地上和空中两部分。地上动作有翻筋斗、空翻、弹板、月牙弯刀术、飞刀等。空中动作又分索上动作、杠上动作、吊环动作以及艺术表演和魔术等项内容。此外,达瓦孜还包括武打,即古代维吾尔族的武术、武艺,其中有两人对打,也有多人格斗。
达瓦孜表演多在露天进行,其特点是表演者手持长约6米的平衡杆,不系任何保险带,把多种多样的杂耍技艺搬到数十米高空的绳索或钢丝上去表演。达瓦孜的传统项目有蹦绳(双脚蹦起,突然跌坐在上下颤动的大绳上)、跳绳(合着音乐节奏,在上下颤动的大绳上双脚跳舞)、蒙眼走(用红布蒙双眼,手持平衡杆在绳上行走,突然骑在绳上)、绑盘走(双脚绑铁盘在绳上行走,突然跌坐在绳上)、睡绳(仰天躺在绳上,似睡觉)、盘腿坐索(双腿盘坐绳上,泰然自若)、背平稳杆(双脚先后迈过平衡杆,背持、前行,双脚再次迈过平衡杆,恢复常态)。一系列绝技,令观者惊心动魄。经过创新发展的达瓦孜增加项目有:双手倒立(双手持绳,身体倒立)、单手倒立(单手持绳,身体倒立)、头顶倒立(头顶大绳,身体倒立,双手平伸)、站椅子(将四条腿的椅子放在绳上,表演者站上去手持平衡杆或弹奏热瓦甫)、劈叉(双腿平劈于绳上)、骑单车(在绳上骑单轮车)、晃圈(手持平衡杆,边走边使呼拉圈在腰间旋转)、头顶倒立(两个表演者头顶头地在绳上表演)、头上单手倒立(在30米高的平台上,一个表演者单手按在另一名表演者的头上,身体倒立)。将现代杂技的一些技巧放在高空绳索上表演,更增加了惊险性和可看性。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维吾尔达瓦孜在维吾尔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具有深远影响。达瓦孜是一种生长在民间、游走于民间的技艺性、群众性较强的一种杂技形式。民间艺人发展了达瓦孜技巧,可以供人欣赏、娱乐;普通百姓也可以在自家院子拉起一根绳子行走其上,既是体育也是艺术,这也是达瓦孜能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达瓦孜艺术的表演形式,是新疆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中亚、南亚文化融合的结晶,体现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传承现状
达瓦孜技艺的传承出现困难,高难度、高危险的表演要求从艺者具备很强的身体平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即使是有兴趣学习者也往往难以达到项目既定要求,由此造成达瓦孜传人难觅的状况。再加上现代文艺娱乐活动的冲击,达瓦孜的演出市场近于萎缩,这一古老杂技艺术日益陷入濒危局面。
传承人物
阿迪力·吾休尔,男,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英吉沙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达瓦孜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保护措施
2011年4月,阿迪力·吾休尔创立了英吉沙县达瓦孜艺术中心。2013年4月,英吉沙县达瓦孜艺术中心开始招收学员,已有20多名学员。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新疆艺术剧院杂技团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表演
维吾尔族达瓦孜从1953年起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历时七届。
2015年2月,新加坡举办“春到河畔”年度庆典,阿迪力·吾休尔、阿布来提·麦君在其中进行了维吾尔族达瓦孜演出。
世界纪录
1997年7月4日,阿迪力·吾休尔没带任何保险绳,仅用13分48秒就徒步走完600米跨越长江三峡高空钢绳,首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0年10月6日,阿迪力·吾休尔没带任何保险绳,成功跨越架设在南岳衡山芙蓉峰和祝融峰走钢丝
2002年4月16日-5月11日,阿迪力·吾休尔在北京平谷县金海湖上创下了“高空生存25天”的纪录,引起全界的关注,被称为中国的“高空王”。
2010年7月2日,阿迪力·吾休尔结束鸟巢高空生存挑战。由此,他也创造了高空走钢丝表演198小时23分钟、高空生存60天(2010年4月25日-2010年7月2日)的世界吉尼斯纪录 。
荣誉表彰
2004年,阿不来提·麦军表演的达瓦孜在中国第六届杂技艺术节获金狮奖。
文化轶事
关于达瓦孜的起源,民间还有一些传说。
传说一:
古时候,维吾尔人民居住的一个地方,出现一个妖魔,它在空中来去,呼风唤雨,残害百姓,黎民叫苦不迭。这时,有一位英武少年,见义勇为,他在平地竖起一根30米高的木杆,用一根长约60米的绳索从木杆顶端连结地面,然后踩升而上,与妖魔搏斗,终于将其杀死,为百姓除了大害。从此,高空走绳就流传并发展起来,成为维吾尔民族的娱乐形式。
传说二:
维吾尔族的老人们常常这样讲述“达瓦孜”诞生的故事:传说两千年前,阿克苏地区的乌什县涌出了一眼大泉。泉水灌溉农田,禾稻飘香;泉水流进牧场,牛马肥壮。但奇怪的是,这眼泉水的中央长了一棵大树,在太阳出来之前,如果爬上树去,就会发现远处的山上,有许多繁华的城市、亭台、楼阁、殿宇,还有行人的鲜明服饰等。
有一天突然来了三个老婆子,看中了这眼泉,想独占它。为了驱赶这里的人群,她们施展魔法,一会儿刮风,扬沙吹打人面,一会儿下雨,冲毁良田。这个坏消息传到西边的一个地方,有一名叫乌勃利沙拉的青年,为了弄明白灾难的原因,只身赶到乌什县。正当老百姓们向乌勃利沙拉吐诉苦难遭遇时,忽然雷电又起。乌勃利沙拉昂首仰望天空,发现云端里有三个狞笑着的老婆子。于是,他对众人说:“妖孽在云端里,捉住他们”。“天上地下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什么办法?”人们忧郁地问。乌勃利沙拉机警过人。他说:“我们可以用绳子绑起木杆子,一直插到云端里去。”
第一次,木杆子不够高;第二次,仍然差一点;第三次,终于竖起一根直插云端的木杆子。从杆的顶端扯起的一根长绳,一直系到地面。乌勃利沙拉手持一根木杆,沿着绳子,一步一步登上了天空。一场星空大战激烈地开始了。乌勃利沙拉有进无退,跌倒了爬起来,累了喘口气,继续战斗,经过斗智斗勇,他终于打败了魔鬼老婆子。天空变得晴朗起来,大地重新长出了稻禾、牧草,乌勃利沙拉成了大家崇拜的英雄。后来,人民为了感激这位青年,就开始练习“达瓦孜”。
参考资料
维吾尔族达瓦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9 10:36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