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央视春晚的语言类节目都是”命题作文“,1996年央视春晚上报的节目方案中,有两个题材没有人写,一是“科技兴农”,另一个是“大中型企业改革”。编剧崔凯写过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小品,写出来之后没得到认可。他无奈转进科技兴农领域,硬着头皮看了很多农科院送来的学术材料后,写了小品《过河》的剧本,这个小品冲突不够,只好加入了一些歌舞元素来填补矛盾冲突的缺失。
黄海涛作为1996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导演,半夜一点多把潘长江从床上“请”到了剧组,说是要搞一个带歌舞的小品,无论是歌还是舞,都要为作品服务,而且看完之后要让观众耳目一新。潘长江认为,就是要把“歌曲小品”和“喜剧小品”杂糅到一起。最后,便形成了《过河》这个作品。该作品从唱腔到舞蹈到台词到喜剧冲突,都是为这两个人物服务的,看完之后,从领导、观众到专家都感到眼睛一亮,而且十分抒情。
该小品巧妙地把歌舞结合起来,气氛热烈,用民间小调把剧情引向高潮,台下一片雀跃,台上载歌载舞,这样的剧场效应是对话式的台词无可比拟的。载歌载舞、机智幽默、“浓缩精华”的小个子潘长江的形象,深深地刻印在中国观众的脑海中,他滑稽的表演吸引了观众,歌声同样令人喜欢。(金鹰网评)
该小品里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开场时由潘长江亲自演绎的小品同名歌曲《过河》,这也是一首以北方民歌为基调写成的流行歌,这种类型的歌曲,其实还能从“
凤凰传奇”等歌手的作品里找到影子。流行民歌一直以来也正是内地流行音乐最大的特色,在抛开一切音乐的概念、西洋的技术之后,真正最能打动中国老百姓的,往往是这些看起来比较俗,但实际上就是顺口、就是容易传唱的新民歌。(腾讯娱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