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淮阴有感二首》是清代文学家
吴伟业所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此二首诗为诗人路过淮阴,想到西汉淮南王刘安“得道仙去”,鸡犬也随之“升天”的传说,感叹自己明亡时未能杀身成仁,以致被迫出仕清廷。全诗将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凄苦之情与苍茫之景融而为一,苍凉悲感,富有艺术感染力。
作品原文
过淮阴有感二首
其一
落木淮南雁影高1,孤城残日乱蓬蒿2。
天边故旧愁闻笛3,市上儿童笑带刀4。
世事真成反招隐5,吾徒何处续离骚6。
昔人一饭犹思报7,廿载恩深感二毛8。
其二
登高怅望八公山9,琪树丹崖未可攀10。
莫想阴符遇黄石11,好将鸿宝驻朱颜12。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繇拾九还13。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14。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落木淮南:《
淮南子·说山》说:“桑叶落而长年悲。”这里吴伟业套用了唐代
韩愈“淮南悲落木”(《
祖席》)诗说,落木,就是树叶飘落。
2.蓬蒿:蓬在这里是杂而多的意思,蒿则是蒿莱的名称,指野草,蓬蒿连用就指丛生的野草。
3.天边故旧愁闻笛:是用西晋
向秀《
思旧赋》序里所说的典故,这里借用来怀念抗清牺牲的老朋友,说听到吹笛声想起这些老朋友都叫人生愁。天边,指远处。
4.市上儿童笑带刀:
韩信早年在家乡淮阴,有个少年对他说:你虽长得高大,好带刀剑,其实很胆小,你不怕死就来刺我,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不计较,真的爬了过去。但这里当另有所指,指当时经过战乱,市上带刀的人多。
5.反招隐:淮南王刘安养了许多宾客,《
招隐士》这篇辞赋就是宾客中称小山者写的,主旨是要把山里隐居的人招回来。吴伟业在这里说“反招隐”则是表白他隐居家乡不愿出仕的本来志愿。
6.续离骚:《
离骚》相传是战国时屈原的代表作,在其中表达了对世事的悲观失望。吴伟业这时对世事也已悲观失望,所以在这里说“续离骚”的话。
7.一饭犹思报:韩信早年贫穷,有个漂母(漂絮的妇女)可怜他,给他饭吃,韩信表示将来要重重报答,后来他封为楚王,赐千金给这位漂母,这就是“一饭犹思报”。
8.廿载恩深:吴伟业明崇祯四年(1631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殿试名义上是皇帝在主考,所以吴伟业要深感明思宗的恩德。从崇祯四年到这时清顺治十年(1653年),已有二十二年,所以吴伟业取其成数说“廿载恩深”。二毛:人到中年后,头发有时花白,成为黑白二色相间,古人称之为“二毛”。
9.
八公山:在安徽寿县北郊,淮南王
刘安的宾客中有苏飞、李尚等八人,号称“八公”,八公山因此得名。这八公被后人附会为神仙,所以八公山也染上了神秘色彩。
10.琪树丹崖未可攀:琪本是美玉,琪树、丹崖,这里都是指仙山上的树木山崖,因为八公山有神秘色彩,因而吴伟业可以这么写。说“未可攀”,是讲自己无缘像八公那样成为神仙。
11.莫想阴符遇黄石:《
史记·
留侯世家》说
张良早年遇到个老人,自称是谷城山下的黄石,传给他《
太公兵法》,后来张良就学习了《太公兵法》,辅佐
刘邦定天下。吴伟业在这里是说自己遇不上像黄石这样的神秘人物,学不到平定天下的本事。把《太公兵法》改说成《
阴符》,则是因为律诗每句只能有七个字,而《阴符经》也是一篇涉及兵法且有神秘色彩的道家著作。
12.好将鸿宝驻朱颜:《
汉书·
刘向传》说淮南王刘安有所谓《枕中鸿宝苑秘书》,讲驱使鬼神和炼制黄金的法术。驻,停留,留住,“驻朱颜”就是保持青春而不老死。
13.繇(yóu):通“由”。九还:九还丹,道教徒所说经过九次锻炼的仙丹。
14.“我本淮王”句和“落人间”句:东晋道教徒
葛洪撰写的《
神仙传》里说,淮南王刘安好道,白日升天,连家里的鸡犬舔吃了他的仙药也都跟着上升。这当然是葛洪在胡说,因为《史记》《汉书》里都明白地说刘安是谋反不成而自杀的。吴伟业在这里则是说自已本是明思宗的旧臣,好比当年刘安家里的鸡犬那样,遗憾的是没有能像鸡犬那样跟着思宗“仙去”即殉国,弄得留在人间落到被迫出仕清廷的尴尬局面。
白话译文
其一
淮南地方树叶飘零雁飞影高,残阳斜照孤城乱长着蓬蒿。
从笛声里想起逝去的故旧叫人愁闷,在街市上看到天真的儿童笑人带刀。
世事如此真应该反《招隐》,我们这伙到何处续《离骚》。
从前受人一饭还想着酬报,何况二十年的深恩叫我怎不感慨鬓生二毛。
其二
来到高处怅然地想起那八公山,那里尽是琪树丹崖我却未能登攀。
不再希冀获得《阴符》遇上黄石,仅是企图讲求《鸿宝》学驻朱颜。
浮生所欠只有一死,尘世无缘识得九还。
我本是淮南王的旧日鸡犬,叹当年不随着升仙却落在人间。
创作背景
吴伟业是明朝遗臣,崇祯帝对他有知遇之恩,明亡后他立志隐居不仕。清廷征召令下达后,他曾上书申诉,以病为由,恳请撤消征召,但不被理睬。官吏上门逼迫,父母年老怕事,日夜啼哭,他自己也没勇气以死相拒,在顺治十年(1653年)九月,被迫应诏北上,途经淮阴有感(今江苏省淮阴县)作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其一
第一首的“闻笛”用向秀山阳闻笛,怀念嵇康、吕安典。淮阴亦名山阳,但向秀闻笛的山阳在河南修武(今并入焦作市)。这里只是感慨故旧零落。
过淮阴自必想到韩信,他在年轻落魄时,常受当地少年侮辱,曾对他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又说:“信能死(不怕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下。”韩信只得俯身出裤下,众人皆笑信儒怯。作者用这典故,暗喻自己的应征将被人笑其懦怯,自己的心中也未始没有悔恨苟全之意。
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曾作《招隐士》,哀伤屈原的身世,晋人王康琚有《反招隐诗》,开头两句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王诗的原意无贬义,意为朝市中同样可以隐居,后来也有以“大隐在朝”讽喻士人的热中而假清高。吴诗用的是贬义,讽刺别人,也包括自已,因为作者本志只想隐居乡里,现在却与本志完全相反,也不必再续《离骚》,哀屈原的心恋故国了。
末两句由韩信欲报漂母一饭之恩,而深惭自己枉负明朝的深恩。明思宗对伟业很赏识,还曾特赐他归里娶亲。
其二
首联“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中,首句交待出地点和事件,地点为八公山。 “ 琪树丹崖未可攀”作者登高帐望,想起刘安的白日飞升,但仙境渺茫,想而不可及,心中无限渺茫。
颔联“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作者借用黄石公赠张良的《太公兵法》的典故和淮南王珍藏记载神仙方术的《枕中鸿宝苑秘书》的故事,表示自己既不像张良那样建立功勋,也不像传说中的刘安一样日月飞升,长生不老。
颈联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诉出自己心中的苦楚,“浮生所欠止一死”说明了自己在明朝灭亡之后,苟且偷生,而今天蒙受身仕两朝的耻辱,这种苦不堪言的言语,可见他痛不欲生,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不能自拔。
尾联“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作者悲痛、哭骂之中夹杂着深沉的忏悔,不由得引起人们心灵上的震动。
此诗感情真挚沉重,作者自己毫不保留的把自己内心的哀怨、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国家紧密的相联在一起,无疑使他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直到生命临终一刻,他对欠“债”一事仍然念念不忘,耿耿于怀。要求死后殓以僧装,墓前立一圆石,只写“诗人吴梅村之墓”。他不屑在墓碑上写明官衔,只愿以诗人自称,在这背后,隐藏着难言之隐。
整体
这组诗联系与淮阴地区有关的历史传说,表达了作者自己违心出仕、愧对明朝、自怨自艾的痛苦心情。其中第二首诗最为知名,用八公山淮南王鸡犬升天之典,寓自身未能追随明帝殉难而屈身改仕异族的叹恨与自责。用事切而寄意新,呜咽凄恻,感人至深,揭示出易代之际为臣者心灵的苦闷与震颤。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
赵翼《瓯北诗话》:如赴召北行,过淮安云:“我是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至今读者犹为凄怆伤怀。……被荐赴召,过淮阴云:“我是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此数语俯仰身世,悲痛最深,实足千载不朽。
作者简介
吴伟业(1609—1671年),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崇祯辛未(1631年) 科会试第一,廷试第二,官至少詹事。南都立,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假归。清世祖久闻其名,力迫入都,累官国子监祭酒,以病乞归。著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