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目不忘
汉语成语
过目不忘(拼音:guò mù bù wà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龄晋书·苻融载记》。
成语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苻融载记》:“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过目不忘”。
成语故事
苻融是晋代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他非常聪慧,文章一挥而就,不用修改。谈论玄学和大道,即使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也无法超过他。苻融有听到什么就能背诵下来、看到什么就能记下来的本事,当时大家把他比作东汉的王粲。他担任司隶校尉时,曾侦破过很多疑难案件,使他管理的地方“盗贼止息,路不拾遗”。
有一次,一个老太太在路上被盗贼盗走了包袱,包袱里有银钱,老太太高喊捉贼。一个路人连忙帮老太太去追赶盗贼,不一会儿就追上了,扭住盗贼,盗贼见跑不掉了,灵机一动,反咬一口,大骂抓他的人是盗贼,自己则是见义勇为的人。两人互相指斥对方是强盗,大家让老太太来辨认谁是盗贼,这时候天已黄昏,老太太眼睛不好使,也分不清是谁,只好到官衙去报案。苻融作为监察官正好在这里巡视,三个当事人被带到苻融面前,苻融问了问情况,又仔细端详了互指盗贼的两个人,便对当地的官员们说:“谁好谁坏,尽管他们脸上没有刻字,但也不难分辨。你们把这两个人带出去,让他们同时朝凤阳门方向跑,谁跑得快先跑出凤阳门,谁就不是盗贼。”过了一会儿,衙役将两人带回,苻融指着跑得慢的人说:“你这个小毛贼,抢了东西,还敢诬枉好人。”小毛贼只好招认。左右官吏问苻融怎能用此妙法辨出真贼,苻融说:“其实很简单,盗贼抢了包袱后,自然要拼命跑开,见义勇为的人起步晚,可还是追上了盗贼,说明他跑得比盗贼快。所以用赛跑的方式就能验明真相。”
之所以苻融有这样的断案神力,就是因为他有过耳能诵、过目不忘的能力,能做到信息收集滴水不漏,使得他脑子里装的知识、经验、细节比一般人多,大脑的信息存储量大,因此断起案来轻车熟路手到擒来。
成语寓意
在中国历史上着数不胜数“过目不忘”的隹话,魏晋的苻融“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与人同路,遇到一块石碑,他读过碑文之后,竟然能够“背而诵之,一字不失。”汉末学者蔡邕的著作在兵荒马乱中散落遗失。曹操问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还能记住多少篇,文姬说还能记住五百多篇,并凭着记忆把它记录出来。无数的例子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所成就离不开记忆,正确、科学的记忆方法是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纵然不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但也应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高自身的记忆能力,增强自身的学识积累。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过目不忘”指看一遍就能记住,形容人记忆力极强。连动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运用示例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八:“这西和果是人文稀少,惟有吾爱陶从小出人头地,读书过目不忘。”
清·解鉴《益智录・节烈女》:“静聪慧,过目不忘,十六岁科试冠军,因得婚于尚孝廉之女。”
黄蓓佳《没有名字的身体》:“他拿出了他过目不忘的看家本事,把他从报纸上杂志上电视里看到的所有信息综合融会,说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08:17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