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富特(Michael Foot,1913年7月23日~2010年3月3日),
英国前
工党领袖。
早年经历
迈克尔·富特1913年7月23日出生于
英格兰德文郡的
普利茅斯,他的父亲艾萨克·富特是一位律师,曾在普利茅斯开设富特鲍登律师行。艾萨克·富特同时是一位活跃的
自由党党员,曾自1922年至1924年,以及自1929年至1935年出任
康沃尔郡博德明选区的
下院议员,后来又出任普利茅斯市市长。
富特早年入读位于雷丁的
莱顿公园学校,后来升读
牛津大学瓦德汉学院,并在1933年担任牛津辩论学会主席。在1934年毕业后,富特获聘到
利物浦任理货员,然而在当地的工作,使他对贫穷及失业的萧条境况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在牛津大学工党会所主席大卫·刘易斯的影响下,富特由原本支持
自由主义,改为支持
社会主义。富特未几就加入了
工党,并在下院1935年大选时以22岁的年龄,代表工党出选
蒙茅斯选区,但没有成功。在竞选期间,他以反对扩军为主要政纲,除了大声疾呼“欧洲军备竞赛必须立即停止”外,并对时任首相
鲍德温有意重整军武加以抨击。另外,尽管1933年日内瓦的国际裁军会议已告破裂,但富特则坚持英国推行单方面裁军。
记者生涯
竞选下院失败后,富特转而成为记者,并曾短暂在《新政治家》周刊工作。后来在1937年转到新创刊的《论坛杂志》工作。《论坛杂志》当时支持团结运动,并主张工党与其他左翼政党组成具反法西斯性质的统一阵线。这个阵线的成员最初包括有
独立工党、大不列颠共产党和斯塔福·克里普斯爵士领导的社会主义联盟(附属工党)。到1938年,共产党有意将阵线扩大成
人民阵线,让其他非社会主义政党加入到反法西斯和反
绥靖政策的行列,结果引起《论坛杂志》编辑威廉·梅勒的反对,而富特更随梅勒一同辞职。
在
安奈林·贝文的推荐下,富特不久就获毕佛布鲁克勋爵聘到旗下的《标准晚报》任作家,后于1940年又以“卡杜”为笔名,与同为毕佛布鲁克勋爵旗下的《标准报》编辑法兰克·欧文及《
每日快报》记者彼得·霍华德合著《罪人》一书,大力批评
保守党张伯伦政府所行的绥靖政策,而该书后来更成为畅销书。
到1942年,年仅28岁的富特获毕佛布鲁克勋爵起用为《标准晚报》编辑,不久在1945年,他转投到《
每日先驱报》。《每日先驱报》在当时仍为工会所有,是工党的机关党报,富特在那里当专栏作家,同时还代表工党参与1945年大选,出选普利茅斯德文波特选区,最后成功当选,晋身下议院。
富特在1948年至1952年重返《论坛杂志》,出任编辑之职,后来又在1955年至1960年担任同一职位。一直至1957年以前,富特也是工党左翼领袖安奈林·贝文的重要盟友,惟在1957年的工党大会中,贝文由于对单方面裁减核武加以谴责,使两人关系破裂。
议员生涯
当选议员
富特1945年当选下议院议员,任议员长达42年。富特晋身下院初年,
冷战尚未开始,所以他曾建议欧洲在外交政策上应该走“第三路线”,在1947年,他又与理查·克罗斯曼和伊恩·米卡多合撰名为《靠左》的小册子,对有关思想加以宣扬。然而到后来,当
苏联先后夺得
匈牙利和
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权后,富特与其《论坛杂志》立即转而支持
北约。
另一方面,富特却对西方国家介入
朝鲜战争的手法深表不满,同时在1950年代初主张反对
西德重整军备计划,并且是裁减核武运动的创始成员之一。至于透过他在《论坛杂志》任编辑的身份,该报亦曾对英国政府介入
苏伊士运河的行动,以及苏联瓦解1956年
匈牙利十月事件加以抨击。富特在1955年大选寻求连任下院议员,但出乎意料地被琼·维克斯女爵士击倒。一直至1960年,由于安奈林·贝文去世的关系,原属于贝文的蒙茅斯郡埃布谷选区议席悬空,富特遂透过补选取得该席,返回下院。
左翼观点
不过,尽管重回下院,但富特的左翼观点并不获工党党方支持,在1961年3月,他更因故遭工党党魁孤立。后来到1963年,
哈罗德·威尔逊取代
休·盖茨克出任工党党魁,富特才重新加入工党的
议会党团。工党政府在1964年上台后,威尔逊曾有意委任富特出仕政府,但被他所婉拒,并继续在下院代表工党左翼反对派系的后座议员,不时发表具震撼力的演说。其中,他反对政府限制移民定居、反对英国加入
共同市场、反对有关改革工会的行动、以及强烈谴责苏联介入1968年的
布拉格之春。此外,富特亦曾罕有地与保守党右翼人物埃诺奇·鲍威尔站在同一阵线,共同反对工党政府计划废除上议院世袭贵族的投票权,同时反对设立一个只有
终身贵族的上院,富特认为工党政府应该彻底废除上院,而这些计划仅仅等同把上院沦为“阉人的后宫”。
在1967年,富特表态角逐工党财政之位,但败于对手
詹姆斯·卡拉汉。到1970年,工党政府垮台,促使工党重新采取偏向左翼的路线,而威尔逊亦决意再度起用富特。不久,在1974年4月,富特与
爱德华·肖特及安东尼·克罗斯兰角逐副党魁选举,虽然克罗斯兰在第一轮投票中出局,但富特在第二轮投票败于肖特。
就业大臣
工党政府在威尔逊带领下于1974年3月重新上台执政,富特遂获委任为就业大臣。任内,他设法维持政府与工会的关系,另外又为《工作健康及安全法案》进行立法工作。在1975年的时候,他还曾力排众议,在公投中极力反对英国加入
欧洲经济共同体。在1976年,威尔逊突然宣布辞去首相一职,富特随即宣布竞逐党魁之位。富特在第一轮党魁选举中得票最多,但在第二轮投票中却被卡拉汉击败。至当年年尾,富特当选副党魁,同时出任下议院领袖之职,任内设法阻止渐渐处于弱势的卡拉汉政府陷入垮台边缘。
工党领袖
接任党魁
随着工党政府在1979年大选大败给以
玛格丽特·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而倒台,富特在1980年成功击败
丹尼士·希利等人在党内选举中胜出,接替卡拉汉为工党党魁,而是次也是最后一次仅限工党国会议员投票的党魁选举。在选举中,富特尽力表现自己是团结党内各派系的理想人选,相反,另一主要对手丹尼士·希利却是属于党内的右翼派系,结果他没有得到一班以
托尼·本恩为首,并代表草根左翼阵营的议员支持。除此以外,这批突然冒起的草根左翼议员还认为卡拉汉政府的种种政策对工党是一大出卖,要求报复,而且还提议工党在下届大选应该派出一些支持单方面裁减核武、支持脱离共同市场、支持大幅度国有化的左翼分子出选大选,以取缔党内的右翼人士。
其实富特出任工党党魁时已年届67岁,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是工党却危机重重。在他上任后不久的1981年,工党内的四名右翼骨干人物
罗伊·詹金斯、雪丽·威廉斯、大卫·欧文与威廉·罗杰斯自组社会民主党,与工党脱离关系。社会民主党在当时甚得舆论欢迎,早期的民意调查更显示该党民望盖过工党,而且还有机会在大选胜出。
广泛认同
至于在党内方面,在左翼派别仍然处于强势的情况下,托尼·本恩执意在1981年提出要挑战丹尼士·希利的副党魁地位,由于富特担心这会引致党的进一步分裂,因此对本恩加以劝阻,不过没有成功之余,反而受到舆论的抨击。而最后,希利则以极些微的票数击败本恩,保住副党魁地位。虽然如此,富特在任内的声望也是不错的,其中他在1982年福克兰危机中,于下院发表支持立即出兵的精辟言论,更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可是在议会外,富特也有被批评的时候,例如每逢和平纪念日,富特总会穿着极平民化的丹奇夹克出席和平纪念碑的纪念活动,结果被不少右翼报章批评他不尊重传统,甚而是放荡不羁的怪癖。
辞任党魁
踏入1982年末到1983年初,工党接连传出希利即将要取代富特成为党魁的传闻,但最后没有成真。到1983年大选,富特为工党推出了一个史无前例地带有浓厚社会主义色彩的竞选政纲,当中包括废除上议院、脱离欧洲经济共同体、实施单方面裁减核武、提高个人税款,以及引入甚具
干预主义性质的工业政策。虽然这个大选政纲获得不少如
托尼·布莱尔和
戈登·布朗一类新进年轻工党国会议员的支持,可是富特却在大选中大败于保守党。未几,富特就宣布辞任党魁,并由
尼尔·基诺克接任。而对于富特所发表的竞选政纲,工党右翼政治家杰拉尔德·考夫曼则直言这是“历史上篇幅最长的遗书”。
晚年生活
退任党魁以后,富特再一次成为后座议员,至1992年退出下院以后,仍然十分活跃于政坛。在1987年至1992年,他更是下议院最年老的议员。富特晚年曾为遭伊斯兰教精神领袖
霍梅尼下令追杀的作家
萨尔曼·鲁西迪加以辩护;另外又强烈要求国际介入,阻止
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在
克罗地亚和
波斯尼亚的军事行动。
在1995年,《
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了一篇题为《
KGB:迈克尔·富特是我们的特务》的报道,内容指苏联的情报部门称呼他作“特务布特”,并视他为一位“具影响力的特务”。富特对有关报道加以否认,后来还成功控告《星期日泰晤士报》诽谤。而据《星期日泰晤士报》透露,有关消息乃来自前苏联变节特务奥列格·戈迪夫斯基所连载的回忆录。
晚年的富特仍然身兼多职,他是裁减核武运动会员、全国世俗学会荣誉准会员和英国人道主义者协会的支持者。富特同时也是一位多产作家,著有《停战,1918—1934》《
墨索里尼的困境》《仍然自由》和《荣誉的债务》等多部作品。
2010年3月3日,英国前工党领袖迈克尔·富特在
伦敦北部家中逝世,享年96岁。
人物评价
英国工党领袖、首相布朗对富特的逝世表示哀悼。他说,富特是一个很有原则、充满理想主义热情的人,致力于工党和英国的发展,将为不同政治派别的人所铭记。
保守党领导人
卡梅伦也表示,“富特是一个十分聪明、机智、风趣并且十分周到的人”,他的很多演说都非常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