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大旗,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版本一
相传迎大旗与
戚家军有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入侵,玉山人民深受其害。戚继光在义乌、东阳、磐安招募兵员、奋起抗倭。戚继光率义军高举龙虎大旗,指挥义军和村民壮勇与倭寇殊死搏斗,龙虎大旗于是成为戚家军战旗的象征。倭寇被击溃后,玉山人民为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遂迎起了“龙虎大旗”。
版本二
还有一种传说认为迎大旗与许真君有关。在磐安,
许逊曾帮助茶农种茶、制茶、销茶,玉山茶农感其恩德,将他当作茶神来崇拜,尊他为“许真君”,或“真君大帝”。玉山镇马塘村纪念许逊的茶场庙建于宋徽宗年间,内有“真君大帝”匾额,匾额尚存;乾隆年间,茶场庙建成后,磐安民间便用迎竖龙虎大旗的方式纪念许逊。所迎旗帜的旗面之所以绘有龙虎,是因为许逊是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而“青龙”、“白虎”是道家的特色文化。
运动特色
运动环节
迎大旗有六个环节,依次为祭祀保平安、接旗头旗杆、穿旗面系拢耸竹与旗索、竖大旗、固定大旗、收大旗。其中,迎大旗的技术难度超过竖大旗,故用迎大旗指称整个竞技活动。每面旗需80至100名壮汉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方能竖起。
主体构成
大旗主体由旗头、旗面、旗杆、拢耸(升)竹、旗索、旗叉和旗杠等七个部分构成。
旗头高1.5米,上半部分称“帽”,“帽”上插小旗一面,下半部分样子像是葫芦,用竹篾编成,外裹红布,插三面小旗,并编了流苏,系上飘带,迎风而飘如凤头摆动。旗面用300丈底色绸,由民间画师绘上龙虎、祥云、花鸟等彩色图案。旗杆分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是一根直而长的大杉木,长15至18米,上半部分是一根特大毛竹,长15至17米,竹桩底部打通竹节,竖旗时将竹竿套在木杆尖上,连接处用九个铁箍固定,以防竹竿裂开。整根竹木旗杆长约33米。拢耸竹即撑杆,每根长12米,共36根,上端有小孔,用于系座绳,竖旗时系在旗杆上。大旗竖好后,拢耸竹分成伞形支撑大旗,并使用3条旗索系于旗头下的旗杆上,使大旗处于平衡位置。旗叉呈“丫”字形,在竖大旗时用于推动旗杆。旗杆在迎大旗时扛抬大旗用。
流行地区
迎大旗在主要流行在磐安县的玉山地区,玉山镇、尚湖镇、尖山镇、九和乡、胡宅乡等地也有迎大旗的传统。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艺术价值
迎大旗的旗大得惊人,如岭干村的大旗经过丈量,旗杆长达33米,旗面面积达579.80平方米,旗面绘彩色图案,旗头新颖别致,饰有流苏飘带,如彩凤点头,华美壮观。
研究价值
迎大旗起源于古代,已有900年历史,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体现了民俗节日与体育活动的有机融合,是传统民俗体育的理想研究对象。
体现价值
迎竖大旗时需要所有人各司其职、齐心协力,需要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可以彰显社会和谐的精神。
传承状况
由于迎大旗传承人匮乏、经济效益不佳、生存环境受冲击等因素,非遗保护面临困境。
管理层面存在问题
自清代以来,有大旗的村都建立“旗会”组织,如今的“旗会”由村两会负责,在日常管理中,存在“旗会”组织不健全、人员不稳定的问题,并且所需经费严重不足。
人力方面存在不足
一是旗手不足。因年青人常年外出打工,不少拥有大旗的村子以老年人居多,组织活动较为困难。
二是民间画师稀缺。能够绘制出传统旗面的画师几乎没有。
传承人缺乏
通过迎大旗传承人资格认定的只有2人,且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教学与传帮带能力也较弱。
传承人物
王仁良,尚湖镇忠信庄村人,迎大旗第一批省级传承人。
倪银福,迎大旗第三批省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21年5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磐安县文化馆获得迎大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9月,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予以公示,保护单位更名为磐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迎大旗项目保护单位磐安县文化馆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磐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1994年10月 ,磐安“大旗表演队”参加中国金华火腿文化博览会开幕式表演。
2014年5月,迎大旗参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地理中国》拍摄。
2016年6月,迎大旗在浙江卫视《
今日评说》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