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祥宫,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
安吴镇安吴村境内,可能建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或元至元年间,清光绪年间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下旬,“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决定开设“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迎祥宫作为“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的会场之一,为抗日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史沿革
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撰修的《泾阳县志》卷二《祠庙》篇记载:“迎祥宫建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据碑文记载:“迎祥宫系本县张德琳等创建于元至元年间,当时称“云房”。
清光绪年间,安吴拾义堂周夫人出资重修迎祥宫。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西北青年训练班的戏剧工作者、七月剧团等,曾在迎祥宫演出达三年之久。
建筑特点
迎祥宫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戏楼,坐南朝北,具有金、元两朝的建筑风格。它由山门、乐楼、戏台和观众区域组成。山门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明间为大门,两侧翼门较窄。楣间嵌有一块阴刻楷书的“迎祥宫”三字的匾石。乐楼与山门相连而建。它采用五架梁、抬梁式结构,并有一些精美的苏式彩绘。乐楼现存戏台,三侧原有彩绘屏风和吊顶八卦藻井。内侧有一块木匾,阴刻草书“清歌妙舞”。迎祥宫的戏台口向北,正对大殿,高出地面一米多,伸进观众站立看戏的地面一米高,呈三面台观式,两边各有一间城楼作为化妆之地。戏台的屋顶中央悬挂着八卦太极图,四阁天花板画着《封神全传》的故事。戏台正面是四根红柱撑起前檐,约5米高,檐下雕刻、彩绘着各种艺术作品。表演区架在五门通道之上,高出地面2.5米。后台部分占据整个表演区的3.5米。戏台两边各有一间城楼作为化妆之地,屋顶为瓦房。戏台口向北,正对大殿。大殿前是一块用青石、方砖铺成的平台,供官员士绅观戏。从迎祥宫的背面看,这是一座高大、精美的街房,有两个上翘的角,并有一些精美的雕刻和彩绘。主层左右有精刻屋顶,彩绘门框的偏门,供善男信女出入。石狮、石鼓迎送客人。
文物遗存
迎祥宫现存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所立碑一通立乐楼前,元陕西道左翼诸军万户刘秉中撰文并书丹、篆额,汤洪刻。二龙戏珠碑首,圭片上篆书“初建大道迎祥宫碑”。碑首高0.90米,宽1.15米。碑通高2.80米,宽1.10米,厚0.32米。碑文系楷书。碑文记叙道教源流及法师张德琳创修迎祥宫的过程。
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据当地人传,清光绪末年,慈禧避难西安,安吴大富商吴周氏为迎圣旨捐银十万钱,复修、扩建迎祥宫,上演大戏三天三夜。
人文历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下旬,“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决定开设“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简称:“青训班”)。迎祥宫作为青训班会场之一,系排演节目和举办晚会的场所。1940年4月24日,青训班全部撤出安吴堡。青训班为抗日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青运史上的丰碑,抗日青年的熔炉”。青训班,也被认为是中央团校的前身。解放后,青训班旧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政治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斗不息,为国争光。
研究价值
迎祥宫内的“大道迎祥宫碑”上碑文中记叙的迎祥宫地理环境及四周古迹,对研究当地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碑文中提及云阳及碑阴所记功德中村名,对研究云阳县取消时间及地名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迎祥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迎祥宫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安吴镇安吴村境内。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内乘坐公交18路,在湾子村站下车,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