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是2002年巴蜀书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刘成有。 本书勾勒出了近现代中国居士佛学发展的大致轮廓,并以此为基点探讨了居士佛学的困境、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刘成有,男,1964年生于河南省方城县。1983年考入兰州大学哲学系,200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与宗教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佛教、中国哲学和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经主持并完成部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历史上,居士佛学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杨文会、欧阳渐和吕徵,分别作为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居士佛学的典型代表,占据着各自时代居士佛学研究的制高点,对佛学的发燕尾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书认为,他们的佛学思想,除了反映着共同的时代精神外,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杨文会的佛学思想不仅具有系统性,而且还带有“兴教”以“救世”的意识形态功能;欧阳渐在抉择根本佛法和圆融整体佛学的同时,也具有个性生命的解脱与提升等个人身心安顿的意蕴;而吕徵的佛学思想则偏重于把佛教学术化和佛学学科化处理的学术关怀。
回想起来,我第一次接触佛学,应该是在本科学习“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的时候,不过时隔十五年,印象已经不很清楚。1987年开始师从刘文英先生系统学习中国哲学,
硕士学位论文选择了“僧肇及其实相哲学”这个题目,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进入到了佛学研究的领域。所知不多,胆子不小,稍可自慰的是老老实实地阅读了《肇论》以及相关著作,增添了一点儿佛学知识,也进一步增加了对佛学的兴趣。特别是当时的《文史哲》杂志,接受了我贸然投寄的关于《肇论》中《涅盘无名论》著作权问题的一篇小文并请
中国人民大学的石峻先生审阅,石公并未因文章不成熟而挥笔立决,而是以平和的态度予以探讨。名刊、名师的不弃,更加坚定了我继续研究佛学的志趣。
1998年秋,承蒙
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先生不弃而得以忝列门墙,欣喜之情,自然不言而喻。三年来,无论做人还是学问,导师都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弥补了我在近现代哲学部分的缺憾;佛学方面的许多疑难问题,又能够及时向方立天先生请教。就博士论文的选题而言,如果没有他们的鼓励,我是决不敢去啃“近现代居士佛学”这块硬骨头的,因为研究近现代居士佛学,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开极为艰涩的唯识学。选题定下来以后,从大纲的设定到一些关键用语的表述,都凝聚着导师宋志明先生和方立天先生的许多心血,这里,任何语言都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们学问与人格的魅力,都将成为我今后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立文先生、葛荣晋先生、孙中原先生、李秋零先生等,均曾给予我无私地指导;张风雷、徐绍强、魏德东、宣方等学兄也都给予过我兄弟般的帮助。
北京大学的楼宇烈先生和胡军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的方立天先生和张立文先生、中央民族大学的牟钟鉴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富华先生、清华大学的胡伟希先生等,在百忙之中参加了我论文的评阅或答辩工作。先生们的厚爱与鼓励,不仅体现在他们对论文创新之处的充分肯定上,也体现在他们对论文不足之处、甚至是脚注不当的细察上。先生们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其中的大部分已被我采纳。因此,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不仅是我本人的一点思维成果,而且也凝聚着许多先生们的智慧与关爱。当然,书中所有可能的错误与问题,都应该由我本人承担。
最近接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杨光文先生通知,拙作有幸入选卿希泰先生领衔主持的由
香港圆玄学院资助出版的“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2002年度出版计划,在学术著作出版不易的时代,作者的心里自然是十分地感激与高兴。此外,我的父亲刘学伍和母亲曹香兰,三十多年来给予了我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支持;任志芳女士无怨无悔地承担着照顾小女的重责和繁重的家务,这都是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本书定稿的重要保障。值此书出版之际,谨向所有关心、支持我的师长、朋友以及家人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