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以
资源导向贸易战略的失败,许多
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新的国际贸易模式。鉴于国际市场上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交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实,多数
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高
关税、
配额等保护政策,将本国市场与
世界市场隔离,以此来限制发达国家工业产品大量流入本国市场。然后,通过国内
生产来代替这部分进口
市场,以此来实现本国、本地区的
经济自立。这种试图依靠高
关税、
配额等保护政策手段的限制,来实现本国(地区)的“内向的”国际贸易战略又叫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最早采用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菲律宾,借助于国内丰富的资源和给予外国企业
国民待遇,
工业化比率迅速提高。20世纪50年代中期菲律宾
工业化率尚只有8%,而60年代初期则升至17%。
国民经济长期依赖于橡胶、锡等自然
资源出口的马来西亚,通过以纺织、电子机械为中心的进口替代,奠定了大规模
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验证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程度,钱纳里借助于
投入产出表对工业增长进行了数量分解。根据钱纳里的研究,1960年
发展中国家中,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最终需要
生产为22%,中间需要生产为28%。进口替代
生产为50%,后者的贡献程度远远超过前二者,显示出相当高的贡献度。
不仅是
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时代以来的经济强国或多或少都曾实行过进口替代,进口替代甚至是
产业革命的促成者。在19世纪初期,英国的棉纺织工业远远落后于印度和中国,为了鼓励国内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英国禁止从东方进口棉纺织品,以便能够用本国
生产棉纺织品来替代进口。正是在这样繁荣起来的棉纺织业
生产中发生了“
产业革命”,从而使整个人类进入了
工业化时代,也使英国成了很长时期中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当今世界的三个
经济上最强的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也无一不靠进口替代而致富。 文章来源:淘金者论文范文中心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实施,极大地加快了从殖民地中解放出来的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并且奠定了发展中国家开始走向
工业化的基础。但是,这种
发展战略在
市场经济不发达,
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发展水平极度低下条件下,通过对
市场进行入为的干预和政府强有力的保护来阻断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有助于避免国内
幼稚产业过早地面临国外跨国企业的
竞争,促使本国
幼稚产业尽快地成长。然而,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
市场经济化的进步,进口替代国际贸易战略的局限性日益明显。
在实施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时,各国普遍过高地评价本国货币的
汇率,这样就使得
产业部门积极扩大进口,而不太愿意出口。不仅如此,人为地过高评价本国的货币使得
初级产品部门与工业制成品的交易条件进一步恶化,从而阻碍初级产品行业的良性发展,进而带来出口潜力的低下。工业部门的进口偏向和传统出口部门潜在力的低下,使得实施进口替代的
发展中国家普遍地存在着国际收入不断恶化、
外汇收入不足的现象。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人口在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国内
市场规模本身比较小。在国内
市场尚未饱和时,通过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可以较快地扩大规模。但由于国内
市场本来就很小,国内市场的需要将很快达到饱和状态,这样进口替代的机会就将会枯竭,以后的增长将取决于国内需要和
经济成长率的大小。由于难以充分享受规模的
经济效果,进口替代
产业的发展往往停留在进口替代水平上,很难发展成为具有
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
对工业的高度保护和补贴实际上是在鼓励使用资本、限制使用劳动,从而产生了资本替代劳动,导致国内
产业吸收过量的资本而吸收少量的劳动。这种政策导向的结果很快耗尽了
发展中国家的
资金,同时出现就业严重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