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第
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兴宁市十大古民居
进士第,位于广东省兴宁市坭陂镇汤一村,分布面积近2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150米,进深108.9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4835平方米。进士第由王氏十八世祖萍宇公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历经三代人50年不断扩建完成现有规模。
历史沿革
进士第由王氏十八世祖萍宇公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历经三代人50年不断扩建完成现有规模。
建筑格局
进士第坐南向北,为三堂八横二围围龙屋,有28个天井,3厅6巷,2个禾坪,左边有一横屋设6间书院,门前有禾坪和水塘,屋后一个偌大练马场,分布面积近2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150米,进深108.9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4835平方米。全屋为二层建筑,每层300间房。外围用三合土夯墙,0.40米厚,里屋土木构筑,灰墙瓦面,硬山顶。微拱的花头脑用青砖铺垫,结构古朴大气,是座大型的“棋盘形围龙屋”。该屋是兴宁市境内建筑规模最大且又保存较为完整的客家围屋。
文物遗存
进士第中堂主梁镏金浮雕,每根主梁两端枕着一对麒麟。
历史文化
进士第原名“荣秩第”,因王氏十九世裔孙王如柳中清嘉庆酉科武进士后,更名“进士第”。
堂号:三槐堂。堂联有:唐虞盛世;天地长春。或:兰亭日丽;槐室春晖。
清乾隆年间,王氏第十八世祖王萍宇,待人和气,乐善好施,因而财丁兴旺,连续生下六子一女后,王萍宇的父亲王升秀倡议建屋,于是王萍宇开始选址兴建。接着其长子王如斗续建,历经三代人的艰苦创业,最终建成,取名“荣秩第”。
王侍卫,家名叫王如柳,学名王杞薰,家中排行老五。此公进京中了武进士后,官到御前侍卫,因之呼其官名“王侍卫”,王侍卫功成名就,由于操劳过度,心力交瘁,染病在身,清仁宗皇帝准其还乡休养。回到家中不久,不料药石罔效,59岁(1832年)寿终正寝。王侍卫去逝后,清道光皇帝即位,皇帝闻之下诏书曰:“为官十载,一芥不取,接上谨慎,待下宽和,其它军民咸服”。并念其先帝之宠臣,派京官率众赴“进士第”吊唁,并将王侍卫在京遗物之关刀、铜蟾蜍、练武石等一一送还。大关刀与铜蟾蜍均已遗失,练武石、夹石犹存(砌塘头),两块金匾作“四旧”废弃。
所谓围龙屋,“龙”指的是屋后山峦的走势,“围”指的是半圆形的屋子。客家人建屋大都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选择以山脉来势雄健,山麓结基平坦、宽敞,周围绿水回环的地方,此被视为“风水林”。靠山修建屋子,整体呈半圆形,前低后高,方位一般坐北向南。屋前为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半圆池塘与半圆围屋相配搭,便成了“天圆”;而在这中间,一般建有方形堂横屋,为“地方”,二者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保护措施
2009年8月10,进士第被兴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兴宁市十大古民居”保护单位。
2009年12月,进士第被兴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兴宁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月,进士第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进士第位于广东省兴宁市坭陂镇汤一村。
自驾前往进士第:从兴宁站出发,路程大约12千米,约需15分钟。从坭陂镇城区出发,路程大约5.9千米,时间约需9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03 13: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文物遗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