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交近攻
汉语成语
远交近攻(拼音:yuǎn jiāo jìn gō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
成语出处
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远交近攻”。
成语典故
范雎准备到官里去,路上碰见秦王坐着车过来。他也不迎接,也不躲避,大模大样地照旧走他的路。卫士叫他躲开,说:“大王来了!”范雎回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正在争吵,秦昭襄王到了。范雎还在嚷嚷说:“秦国哪有什么大王呢?”正说在秦昭襄王的心坎上。一问,他就是范雎,就很恭敬地把他迎接到宫里去。
秦昭襄王叫左右都退出去,向范雎拱了拱手说:“请先生指教!”范雎说:“哦,哦!”他一句话也不说。秦王见他不说话,就又说:“请先生指教!”范雎仍然不言语。秦王第三回真心诚意地请求说:“难道先生认为我是不值得教导的吗?”范雎说:“从前姜太公碰见了文王,给他出了主意,文王灭了商朝,得了天下。比干碰见了纣王,给他出了主意,倒给纣杀了。这是什么缘故?还不是因为一个信服一个不信服吗?如今我跟大王还没有多深的交情,我要说的话非常深。我怕的是‘交浅言深’,也像比干那样自招杀身之祸,因此大王问了我三回,我都不敢张嘴。”秦昭襄王说:“我仰慕先生大才,才叫左右退出去,诚诚恳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是什么事,上大后,下至大臣,请先生只管实实在在地说,我没有不愿意听的。”范雎说:“大王能物我这么个机会,我就是死了也甘心。”说着他拜了一拜,秦王也向他作了个揖。君臣俩就谈论起来。
范雎说:“论起秦国的地位来,哪个国家有这么多天然的屏障?论起秦国的兵力来个国家有这么多兵车、这么多强壮的士兵?论起秦国的人来,哪个国家的人也没有这么道守纪律、爱护国家的!除了秦国,哪个能够管理诸侯、统一中国呢?大王虽然是一心想要这么干,可是几十年来也没有多大的成就。因为秦国光知道一会儿跟这个诸侯订立量约,一会儿跟那个诸侯打仗,根本没有个一定的政策。听说最近大王又上了丞相的当,发兵去打齐国。”
秦王插嘴说:“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范雎说:“齐国离秦国这么远,中间隔着韩国和魏国,要是出去的兵马少了,也许被齐国打败,让各国诸侯取笑;要是出去的兵马多了,国内也许会出乱子。就算一帆风顺地把齐国打败,也不过叫韩国和魏国捡点便宜,大王又不能把齐国搬到秦国来。当初魏国越过赵国把中山打败了,后来中山倒给赵国吞并了去。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中山离赵国近、离魏国远吗?我替大王着想,最好是一面跟齐国、楚国交好,一面去打韩国跟魏国。距离远的国家既然跟我们有了来往,就不会去管跟他们不相干的事情。把近的国家打下来,就能够扩张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土地就是一寸,一尺就是一尺。把韩国和魏国兼并之后,齐国和楚国还站得住?这种像蚕吃桑叶似的由近而远的法子叫‘远交近攻’,是个最妥当的法子。”秦昭襄王拍着手说:“秦国真要是能够兼并六国,统一中原,全在乎先生的‘远交近攻’了!”当时就拜范雎为客卿,照着他的计策去做,把攻打齐国的兵马都撤回来。从此以后,秦国只把韩国和魏国当做进攻的目标了。
成语寓意
“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是范雎对秦国的杰出贡献,先用外交手段避免自己树敌过多,换取时间来消灭敌人,最后成功壮大自己。这个原则不仅为秦逐个兼并六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战略基础,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政治、外交思想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远交近攻”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哲学思考。解决矛盾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分梯级、分先后。在矛盾诸多环节中,先挑易于攻击的环节,易于突破的环节,易于解决的环节,一点突破,逐层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成语运用
“远交近攻”指结交远方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本是战国时期范雎向秦国提出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定语、宾语。
宋·朱熹《答王南卿》:“在彼不失为远交近攻之计,而外假存亡继绝之名,又足以使之怨我而德彼,亦其狡计之过人也。”
胡思敬《邦交志》:“俄地拊满蒙之背,而兵争常在欧洲。日本弹丸三小岛,联合英美,遂能成远交近攻之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3 14:15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