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拳,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的地方传统拳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连城县是“全国武术之乡”,练拳习武历史悠久。据《连城县志》记载,连城拳自宋代起就广为传播。自宋代端拱年间,连城隔田村黄姓第三代后人九四郎至河南登封少室山(即现嵩山少林寺)随蔡、董、孙三僧习少林拳法数年,后于淳化三年返梓教习族人,得以世代相传。
在漫长的拳法演变过程中,该拳受到南方民风、身体特点、地域环境等因素及其他武术流派的影响,故南北武术之长兼而有之。
至清顺治十七年隔田拳师黄思焕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连城拳”。清代中叶经黄观杰等人在实践中精益求精,使武术套路更加精炼、充实完善。清代中叶以后,“连城拳”还融入舞狮表演。后历经黄文祥、黄士昌和黄宇莪等相传迄今共34代。
武术特色
主要特征
1、以静待动,后发制人。连城拳主张以静待动,不轻易出手,认为动则气浮,静则神定,必须让敌人先动手,然后伺机反击,即在敌人旧力已过,新力未来之时进行反击最易取胜。方法有守中攻、躲闪攻等。
2、防守严密,短打为主。连城拳讲究自保,防守意识强,可以说是招招设防,步步思守。其防守动作无论格、封、拦、截均讲究抖劲,制动性很强。防守均系一发即收,利用身体的闪躯,呑挺和两手的防守,最忌动作大,门户空,认为无守无攻,守为攻上,先守后攻,攻则兼守,做到守时思攻敌,攻中顾守擒。进攻时拳势猛烈,手随足行,快速力猛,挨身肘发,近身短打。
3、手法丰富,周身似手。连城拳在演练中除讲究手脚并用外,头、肩、肘、胯、膝等部位也可攻可守,变化多端,故曰:“七臂”并用。其进攻方法颇多,有头击,肩撞,肘靠,胯挤,膝顶,拳打,脚踢等法。其架式沉宏,以中下盘为主,身拙步健,运手莫测。
4、击打精准,善攻要害。连城拳在实战中注重攻击对方的腋部、心、腹及两胁、下裆等要害处,以求达到一招制敌的效果。
基本套路
连城拳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有拳术、器械、对练等几十个套路。拳术套路有:单勾、四门拳、蛤蟆觅水、綑手、老虎伸腰、心安拳、老花拳等。器械套路以棍为主,有大阵棍、老棍、大峰棍、赶狗棍等。另外还有大刀、双刀、山字耙、铁尺、勾连枪、凳术等。对练套路有:对练拳、对练棍、棍对耙、棍对勾连枪、棍对大刀、棍对凳、棍对铁尺等。
拳法步法
连城拳手型、手法有平拳、姜拳、柳叶掌、勾、指等。步型、步法有弓步、马步、虚步、扑步、跪步、单蝶步、盖步、叉步等步型和跃步、垫步、击步等步法。
练习要领
连城拳演练中的发劲动作要求根在两足,劲在腰间,起于脚,发于腰,催于肩,顺于肘,达于手。利用足的蹬顶、腰的拧转、肩的前送发劲。要求腰腿身手的劲力贯串一气,不可松懈,做到轻而不浮,沉而不僵。运手务柔,着手须刚。它有长拳发劲时的刚柔相济,又兼有南拳擅短手,劲力突出,拳势激烈的特点。在运动中,连城拳的身法亦讲究呑吐浮沉,左闪右躲;在演练中要做到头似波浪,腰似杨柳,眼随手动,身灵步活,刚柔相济,认为必须象猿猴般灵敏快捷,呑吐自如。连城拳与其他南拳不同的是步快身活,行走如风,在做弓步、马步、扑步、虚步、盖步、叉步等多种步型以及垫步、纵步、击步等步法时要求进如卷风扫柳,退似败叶随风,要求架子适中,使自己进方便,退自如,做到来无踪,去无影。
相关器具
相关器具有棍、双刀、山字耙、铁尺、勾连枪、锏、双剑、七星耙、凳、盾牌等。
连城拳的器械中,较为独特的器械的是连城棍。它的棍法既丰富又细腻,有破、劈、拦、格、刺、挑等,在演练中身法讲究直背含胸,步法迅急,攻势猛烈。
板凳夜是连城拳中一件独特的器械,它的动作简练,运用自如,凶猛奔放,实战性强。
主要拳谱
拳谱主要有《隔田武谱》《连城拳·拳械录》《连城巫家拳》《武艺书》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研究价值:连城拳被誉为福建省八大拳种之一。它急促凌厉、舒展大方,不仅具有嵩山少林拳流派的精华,更有南方众家拳法的专长,体用兼备,风格独特,具有研究价值。
实用价值:连城拳实用价值颇多,表现在其防守的严密,发劲的雄厚。短打的特点颇似南派,而步法的快速,身法的灵巧,手脚的并用又兼有北派之长,是一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拳种,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借以强身健体及防身之用。
保护与开发价值:连城武术,尤以独具风格、堪称武林奇葩的“连城拳”而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传承人物
黄炎林,男,1970年4月出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连城拳”第五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连城拳”第三十四代传人、中国武术协会授予的武术六段、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称号的新一代连城拳传人。
黄奎详,2012年6月由龙岩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连城拳”。
主要流派
连城拳又称连城独门拳,其主要流派,一为隔田黄家拳,一为洋地巫家拳。
隔田黄家拳:据记载,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连城南田村(今隔田村)黄九四郎护送巡检张某回河南,被保荐于嵩山少林寺拜蔡、董、孙三武僧习练少林功夫,艺成回乡,传授族人。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连城拳师黄思焕到浙江经商,结识拳师黄百家及王征南,三人切磋交流,编创了一套独具风格的拳术,此即南田黄家拳。
洋地巫家拳:巫家拳由清乾隆年间连城姑田洋地村拳师巫必达首创,亦刚亦勇,兼有少林拳与内家拳的特点。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85年,“连城拳”被存入国家武术文库,成为国家体委核定的正式拳种之一。
衍生作品
连城还组织撰写出版了《连城拳·拳械录》《连城巫家拳》等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