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迪埃·奎洛兹
瑞士天文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1966年2月23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瑞士天文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沃尔夫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剑桥大学莱弗休姆宇宙生命中心主任、杰克逊自然哲学教授,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66年2月23日,迪迪埃·奎洛兹出生于瑞士日内瓦。
1990年,获得日内瓦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
1992年,获得日内瓦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证书。
1995年,获得日内瓦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导师是米歇尔·马约尔
1996年—1997年,在日内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8年—1999年,担任美国加州喷气推进实验室杰出访问科学家。
2000年—2002年,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
2003年—2007年,在日内瓦大学任教。
2008年—2013年,担任日内瓦大学副教授。
2013年,帮助剑桥大学成立剑桥系外行星研究中心。
2013年—2020年,担任剑桥大学教授。
2014年—2021年,担任日内瓦大学正教授。
201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0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2022年,被任命为剑桥大学莱弗休姆宇宙生命中心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95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迪迪埃·奎洛兹和米歇尔·马约尔首次发现了一颗围绕太阳系外另一颗恒星运行的巨大行星——飞马座51b,这一开创性的发现引发了天文学的一场革命,并开启了系外行星研究领域。从那时起,迪迪埃·奎洛兹的科学贡献基本上是在系外行星系统的探测和测量能力方面取得进展,目标是检索其物理结构的信息,以便通过与太阳系进行比较,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形成和演化。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他负责在智利的瑞士欧拉望远镜上开发和安装CORALIE光谱仪,并在ESO 3.6m望远镜上开发和安装HARPS光谱仪。他利用罗西特-麦克劳克林效应首次对系外行星凌日进行了光谱探测。他是最早将凌日技术与径向速度相结合的人之一,从而测量了行星的体积密度。在此背景下,他合作开发了一个数学基础,用于计算在凌日和径向速度的组合分析中遇到的残余“红色”噪声。他后来致力于探测类地行星和宇宙生命。
据2023年12月AMiner平台数据,迪迪埃·奎洛兹在《Nature(自然)》《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皇家天文学会月刊)》《Proceedings of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天体物理学杂志)》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0多篇,被引54900余次,H-Index:114。
人才培养
据2023年12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系网站数据,迪迪埃·奎洛兹已指导毕业博士生10位,毕业硕士生2位,出站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14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这三位先驱科学家(詹姆斯·皮布尔斯米歇尔·马约尔,迪迪埃·奎洛兹)对这些宇宙问题(宇宙起源演变,宇宙组成及其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宇宙生命)做出的根本性贡献(three pioneering scientists for their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these cosmic question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评)
他(迪迪埃·奎洛兹)是天体物理学中系外行星革命的起源(He is at the origin of the exoplanet revolution in astrophysics)。(剑桥大学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8 18:5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