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回(拼音:huí)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水流回旋之形,呈一条螺旋线。后“回”字分化出“迴”字,今又归入“回”字。“回”的本义指旋转、回旋,引申为曲折、迂回。由旋转又引申为使方向掉转,再引申指返回原处,也引申指答复、回报。另外,“回”还由掉转方向引申指改变、转移,由此又引申为违背。在近代小说中,一章称为一回,因此回也作量词用。
文字源流
指事字。“回”在甲骨文中写作图1、2,西周金文中写作图3。从古文字“回”的造型看,“回”字的造字意象是对各种旋转现象(如水流旋转)经过高度概括而产生的一个符号,表示旋转、环绕、螺旋循环的意义。
到了战国,出现了图6一类的字形,外为大口,中为小口,小篆字形大都与这类字形一致(图7、8)。之后的汉隶便以篆文字形为基础将其形体加以方化,用笔加以方折(图9)。以后又循此发展为现代的楷书。
由“曲折环绕”的本义引申开去,“回”又产生了众多的意义。由某地出发再回到某地,是一种最典型的曲折环绕,所以“回”就有了“返回”这一今日最常用的意义,即所谓“回家”“回乡”之“回”。又有了答复、回报之义,如“回信”“回敬”之“回”。作为行为或运动的主体,曲折环绕者总在不断地改变前行的方向,于是“回”又有了“掉转”“转变”义,如“回头”“回心转意”之“回”;拒绝有所求者,必然使之颓然返回,因此“回”又有“谢绝”义,如“回绝”之“回”;一个来回,常常意味着行为、事情的一个特定周期,于是“回”又演化为一个被频繁使用的量词,不但可指行为、事件的数量,而且与章回小说的“章”同义。
旋转既不正也不直,用在人事上就是不正直、邪僻、奸诈。清代文字学家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口部》中指出:“回之引申为回旋,为迂回,迂有曲义,故亦训邪曲,因之有奸回之称。”《诗经·小雅·鼓钟》赞扬君子的德行“不回”。宋代苏轼在《议学校贡举状》中建议朝廷“登俊良,黜庸回”,选拔优秀的人办学,撤换庸才和奸邪之徒,不让他们在教育事业中误人子弟。
“回”后来在曲折、回环等意义上还产生了一个分化字“迴”,其意符辶(辵,读作chuò)表示与行动有关。“迴”字后起,是“回”的加旁分化字。因此“回”与“迴”义项存在重叠,“回”为漩涡,“迴”为旋风,皆有旋转、回环之义。到后来,“回”在表示旋转、掉转、回环等与走路有关的义项时为“迴”所专,而“回”的专用义项就少了。
但“回”与“迴”用法还是有区别的。《王力古汉语字典》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回’与‘迴’是同音同义,‘迴’是后起字。所有各个能用‘迴'的义项,既可写作‘迴’,又可写作‘回’。惟有表示奸邪意义时,只能用‘回’,不能写作‘迴’。”如《周礼注疏》卷第二十九:“回身向北”惠(士奇)校本:“回作迴。”回遹,邪僻是“回”的专属义项,自然不会与“迴”相混。而“回族”“回鹘”这些均为专有名词,一般也不会与“迴”相混。
汉字简化之后,“迴”与“回”的义项遂合并。人们弃“迴”而用“回”相当于选择了古字。虽然在现代二者没有了差别,但在翻阅古籍时仍需注意:“迴转”“迴旋”古籍中一般不写作“回”;“回报”“回族”古籍中不能写作“迴”。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六】【囗部】户恢切(huí)
回,轉也。从囗,中象回轉形。
囘,古文。
说文解字注
“(回)轉也”注:淵,回水也。故顔回字子淵。《毛詩》傳曰:“回,邪也。”言回爲𠆎之假借也。又曰:“回,違也。”亦謂假借也。“𠆎,衺也。”見交部。
“从囗,中象回轉之形”注:中當作“口”。外爲大囗,內爲小口,皆回轉之形也。如天體在外,左旋;日月五星在内,右旋是也。户恢切,十五部。
“囘,古文”注:古文象一气回轉之形。
广韵
户恢切,平灰匣 ‖ 回聲微2部(huí)
回,違也。轉也。邪也。又回中,地名。亦姓,古賢者方回之後。户恢切。十三。
户恢切,平灰匣 ‖ 回聲微2部(huí)
迴,還也。
胡對切,去隊匣 ‖ 回聲微2部(huì)
迴,曲也。又音回。又作匯。
康熙字典
【丑集上】【囗部】回
《唐韻》户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並音洄。《説文》:从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陰陽五行,回轉其中也。
又《説文》:邪也,曲也。《詩·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禮·禮器》:禮飾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
又《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
又《廣韻》:違也。《詩·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註:回猶違也,言不違命也。
又《詩·大雅》:昭回于天。註:昭,明。回,旋也。
又屈也。《後漢·盧植傳》: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議不回。
又徘回。《説文》:徘徊本作裵回。寬衣也,取其裵回之狀。張衡《思玄賦》:馬倚輈而徘回。註:言踟躊不進也。
又低回,紆衍貌。《史記·孔子世家》贊:適魯觀仲尼車服禮器,余低回留之,不能去。《前漢·揚雄傳》:大道低回。
又姓。《韻會》:古賢者方回之後。《正字通》:明宣德中御史回續。
又地名。《後漢·郡國志》:右扶風有回城,名曰回中。
又通作迴。《荀子·儒效篇》:圖迴天下於掌上。
又通作廻。《史記·鄒陽傳》:墨子廻車。
又《正字通》:回回,國名。西域大食國種也。明丘濬曰:國在玉門關外萬里,陳隋閒入中國。金元以後,蔓延滋甚,所至輒相親守,其所謂敎門者尤篤,今在在有之。
又《集韻》《韻會》並户賄切,音悔。繞也。《左傳·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讀上聲。
又《集韻》《韻會》並胡對切,音繢。《前漢·趙充國傳》:回遠千里。註:回謂路迂回也,音胡悔反。
又畏避也。《前漢·王溫舒傳》:即有避回。註:謂不盡意,捕擊盜賊。又《蓋寬饒傳》:刺舉無所回避。註:回𠀤讀若諱。
俗作囬。
【酉集下】【辵部】 迴
《正韻》胡瑰切。與回同。
又《廣韻》《集韻》《正韻》並胡對切。音潰。《廣韻》:曲也。
《正字通》:古無迴字。蓋回即雷字。水囘爲囘,後人欲别之加辶。當作迴。迴字从囘作〔⿺辶囘〕。
【寅集下】【廴部】 廻
《篇韻》:同回。《史記·鄒陽傳》:墨子廻車。按韻書無此廻字,據《廣韻》廻當作〔⿺廴囘〕。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大“口”从四面包围小“口”,小“口”在字心部位,两“口”都略扁,上宽下窄。大小两“口”的竖笔都分别略向右下、左下斜行。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汇集
注意:发音用国际音标标注,仅作参考,可能与当地实际发音存在差异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汉典.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2 11:53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