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游蜀》是唐代诗人
马戴创作的一首
五言律诗。诗人送别友人入蜀,想象友人经过三峡时听到猿鸣会感到忧愁苦闷,奇险的栈道也给旅途带来很大障碍,欲扬先抑,充分写出蜀行的“愁人处”,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结尾却不作悲酸语,言蜀道虽难,而前景美好可喜,以此鼓励友人,足以让人精神振奋,勇于前往。全诗通体稳称,中间两联写景工切,结句落想尤高,脱尽蹊径。
作品原文
送人游蜀
别离杨柳陌⑴,迢递蜀门行⑵。
若听清猿后⑶,应多白发生。
虹霓侵栈道⑷,风雨杂江声⑸。
过尽愁人处⑹,烟花是锦城⑺。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别离”句:化用
王维《
观别者》:“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杨柳陌,杨柳成阴的小路。古人送别有攀折柳条相赠的习俗。
⑵
迢递:遥远貌。蜀门:入蜀之门。此当指由长安入蜀所必经的剑门。
⑷
虹霓(ní):即彩虹。色鲜盛者为虹,色暗淡者为霓(即
副虹)。此指云彩。
栈道:在山崖凿石架木修成的路。
⑸风雨:一作“雨雪”。
⑹愁人处:指艰险的蜀道。
⑺烟花:指春天的景色。
锦城:即四川成都。因三国蜀汉于此设管理织锦之官,故称。
白话译文
在杨柳成阴的小路上送君离去,踏上前往蜀地的遥远路途。
若是听到凄清的猿声,会使旅人因愁而生出白发。
天边的彩虹离栈道很近,风雨声中夹杂着江水奔涌的声音。
等到走过这艰险的蜀道,就能看到锦城繁花盛开的景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马戴送别友人入蜀而作,长亭柳色依依,当是长江下游一带。友人循水陆以历三峡而入川,道路崎岖,所以会看到重岩叠嶂的景色,也会听到凄厉的猿啼之声。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多言愁,诉说依依惜别之情。诗人送友入蜀,先从离别说起,分手的地点是“杨柳陌”,具体在何处不得而知;目的地是“蜀门”,即剑门,代指蜀地,但知路途遥远且异常艰难。诗的中间两联极写其艰难,写其“愁人处”。友人要经过三峡,三峡山高水急,迂曲险峻,景色清幽,猿鸣凄厉,传响山谷,行者闻之,莫不怀土,故渔者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想象友人经过三峡听到猿鸣,忧愁苦闷,一定会生出新的白发来。感同身受的悬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除了途经三峡,还要攀登栈道,而栈道之奇险,就更可观了。诗人进一步想象沿途山高路险,栈道似架于云端,天空的彩虹似乎都与之相接了;在山回路转之外,更有风风雨雨夹杂着江流奔腾的声音。所有这些旅途上的艰难,都使人望而生畏,身历其境会发愁。复杂多变的路况与气候,给友人的旅行带来很大的障碍。写到此处,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然而结尾忽又振起:“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历尽了千难万险,过尽了让人发愁的地方,就是烟花似锦的成都了,那就是友人要到达的目的地。尝尽了艰辛,克服了困难,到达花月繁华之地,旅人可以卸下尘装,舒展一下旅途的疲困了。
从全诗看,虽然题为《送人游蜀》,但诗人未必到过四川。可是他从古代诗文中了解到猿啼、栈道等对远游旅客的影响,于是通过想象用诗句反映出来,既是提醒友人对入蜀之行要有克服行程艰苦的思想准备,也鼓励友人历尽艰难之后到了成都一定会有欢跃的快乐,这是把两种用意糅合一起而表达出来,就有它特别的寄托与情趣。
名家点评
明代
钟惺、
谭元春《
唐诗归》:钟云:因“过尽”二字怆然,末五字遂成悲响(“过尽”句下)。
明代
唐汝询《
汇编唐诗十集》:马诗率多步骤前辈,如此题与青莲合,几用其韵,虽轨度不失,而气象非伦。然“虹霓”一联,亦足对垒“芳树”。
明代
周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为前虚后实体。周敬曰:次联一虚一实,自然成响,乃为十字句法。徐用吾曰:亦陡健。
陆时雍曰:结语足慰。
明代
王夫之《
唐诗评选》:不添闲意,浑尔成章。此公于唐人中最为高手,亭亭独立于时制淫滥之余,较樊川尤加古炼,犹齐梁之有江文通也。
清代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虹霓侵栈道,风雨杂江声”“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每读此语,便真若身游楚、蜀。
清代顾安《
唐律消夏录》:第三句一折,第七句一顿,最有笔法。五六亦是写景,却有“过尽”两字顶下,便不觉泛;有“愁人处”三字添入,便不呆板。用虚字有力(“若听”二句下)。
清代谭宗《近体秋阳》:翩然而行,翩然而止,风流迢递。此等格律。终唐所不多见。
清代李怀民《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或问:何不学老杜而学中晚?曰:诗看此等,正是与杜同撰力(“虹霓”二句下)。
清代
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杜云“仲冬见虹霓”,岂蜀中虹霓与雨雪并见耶?
清代
高士奇《三体唐诗注》:此诗下句言雨雪不应有虹霓。然杜公《石龛》诗亦曰:“仲冬见虹霓。”盖蜀土之候也。
作者简介
马戴,字虞臣。
会昌进士。在太原幕府中任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得赦回京,官终国子博士。与
贾岛、
姚合为诗友。擅长五律。《全唐诗》存其诗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