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司直赴安西
唐代王维诗作
《送刘司直赴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作于诗人送友人刘司直赴边时。前两联写景,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指出路途遥远,寂寞荒凉,环境恶劣;第三联以想象描绘了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仍是写景,但色调感情陡转;最后一联希望刘司直出塞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报国豪情。全诗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
作品原文
送刘司直赴安西⑴
绝域阳关道⑵,胡沙与塞尘⑶。
三春时有雁⑷,万里少行人⑸。
苜蓿随天马⑹,蒲桃逐汉臣⑺。
当令外国惧⑻,不敢觅和亲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刘司直:作者友人,生平字号不详。司直,官名,大理寺(掌管刑狱)有司直六人,从六品上。安西:指安西都护府
⑵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指西域。《管子·七法》:“不远道里,故能威绝域之民;不险山河,故能服恃固之国。”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⑶沙:一作“烟”。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唐韩愈烽火》诗:“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
⑷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⑸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⑹苜蓿(mùxu):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天马:骏马的美称。汉武帝听张骞说大宛出产良马,便遣使持千金及金马赴大宛求购。大宛王毋寡爱其宝马,不愿给汉使,汉使以大军将至相威胁。毋寡认为西汉远在东方,不会派大军远袭大宛,乃袭杀汉使,掠走其财物。汉武帝闻使者被杀,财物被劫,先后两次征讨大宛,攻至大宛都城贵山后,汉军与大宛议和,取其宝马数十匹,中等以下马三千余匹。大宛骏马因品种优良,被称为“天马”。
⑺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逐:随。汉臣: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史记·留侯世家》:“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
⑻当:应当。令:使。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⑼觅:寻求。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历史上大多以公主或将宗室女子封为公主远嫁异国,以换取一定时间的边疆和平。唐苏郁咏和亲》:“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白话译文
通往西域遥远的阳关道上,举目惟见边塞的烟气和沙尘。
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
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这一去自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
创作背景
王维的友人刘司直赴边疆参加都护幕府,王维作这首诗送别。当时唐朝与突厥契丹缔结和亲之约,都缺乏成效,因此有结联的议论。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对塞外景致的描写读来让人觉得酸楚。漫天的沙尘、无边的沙漠、行人稀少的道路、鸣叫高翔的大雁,都是塞外的实境实事。因其景真,故而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塞外使臣的艰辛。
“苜蓿随天马,葡桃逐汉臣”两句皆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苜蓿、天马、葡桃(葡萄)都是以西域传入中国,在中原广受欢迎的西域物种。和西域的友好交流对中原文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张骞与西域结盟的过程比较曲折。汉朝听说匈奴杀了大月氏的国王、侵占了大月氏的领土并用大月氏国王的头骨作饮器,希望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但张骞历经艰辛来到大月氏,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多,发现大月氏新国王满足于新的国土,既无意东还抗击匈奴,也不与汉朝结盟。后来汉朝攻下河西之地,并在漠南大败匈奴主力。张骞此时再次出使西域,西域各国,不仅仅是大月氏,都积极与汉朝结盟。故此诗结句感慨“当令外国惧”。使者此去西域,也是希望与西域民族结盟,但结盟有不同的形式,而和亲是一种不理想的结盟形式。和亲的公主往往要屈从于一些在中原人看来非常屈辱、匪夷所思的习俗,比如王昭君先后嫁给呼韩邪单于和他的儿子,刘细君先后嫁给乌孙王猎骄靡和他的孙子。和亲公主还会携带大量的财物、仆从作为陪嫁。对于朝廷来说,和亲是一种耗费巨大且不甚体面的结盟方式,故而王维希望使臣这次能够谈得更好的结盟条件。
这首诗将史事融入送行时对路途险远的渲染中,全诗从写景到说史,又从说史到抒情,曲曲折折,而于字句之间流淌不绝的,则是诗人对于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无意之意。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蒋春甫曰:是安西语。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起便酸楚,中俱实境实事。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三四清警自在。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结语壮。与《送平澹然》诗同调。周珽曰:唐时吐蕃强盛,每争安两,中国常与之和亲,以公主嫁吐蕃,大损国威。故此诗结励刘司直当别建远漠,俾夷人畏服,勿敢希蹈前图,致重国耻。通篇典雅醇正,音合大调。黄家鼎曰:惨淡。
清代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气此是雄浑一派,所谓五言长城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一气浑沦,神勇之技。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起二已是纵笔。三四亦错落作对。评:入手苍莽,承以凄楚之联,便觉满目萧条。五六如是直置,引起结绪,章法浑成。
清代胡本渊《唐诗近体》:末用勉以送之,结得雄健。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1:1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