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代表团归国》是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朱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热情地赞颂了中朝两国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和中朝人民戚欣与共的兄弟情谊,并反复强调了这是两国人民在多年杭击共同敌人的斗争中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必须世世代代传下去,抒发了作者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情怀。
作品原文
送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代表团归国
中朝两国友情深,只为多年抗敌人。
唇齿相依①关世运②,戚欣③与共胜天伦④。
并肩作战摧顽美⑤,竭力互援建善邻。
如此帮交昭⑥范例,子孙须记血凝成。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唇齿相依:指中朝两国的亲密关系,犹如唇齿之相依。
②关世运:关系到时代的命运。
③戚欣:忧愁与欢乐。戚:忧;欣:欢乐。
④天伦:古代指父子、兄弟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⑤顽美︰凶顽的美帝国主义。
⑥昭:昭著,显示。
白话译文
中国和朝鲜两国的友情深厚,只因为多年来共同抗击敌人而建立起来的。
两国的关系亲密,关系着时代的命运。共同面对忧愁与欢乐,生死相依。
并肩作战对抗美帝国主义,互相救援建立和谐关系。
这样的两国友好关系,正可显示出它的榜样作用,也就是为具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国家之间,提供了一个范例,中朝两国的子孙要牢记两国的友谊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发扬下去。
创作背景
1962年6月16日,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代表团到达北京,朱德曾到车站迎接,并设盛宴欢迎朝鲜贵宾,颂扬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表示坚决支持朝鲜人民和平统一祖国的斗争。1962年6月30日,朝鲜贵宾离北京去沈阳,朱德到车站欢送贵宾归来后,挥笔写了该首欢送朝鲜人民的使者的诗篇。
作品赏析
“中朝两国友情深,只为多年抗敌人。”首联两句,上句直抒中朝两国友情的深厚,下句明白写出这种深厚的情谊,是在共同抗击敌人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暗含着是在两国人民共同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凝结而成的。所以上句中的“深”字下得妥贴、恰切,具有千钩之力。而这个“深”字又并非诗人为了雕词琢句、刻意求工或者单纯为了协韵写出来的,而是客观真实的反映,是诗人的情之所至,所以读来令人感到深刻、自然。
诗的颈联即五、六两句,紧跟首联的“抗敌人”三字照应,写出:“并肩作战摧顽美,竭力互援建善邻。”中朝两国人民,多年来并肩作战,抗击敌人,“抗”的就是穷凶极恶、顽固不化的美帝国主义。1950年10月29日,朱德亲自到山东曲阜,向驻曲阜即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九兵团干部作抗美援朝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时,明确指出:“美帝国主义不顾我们警告,越过三八线,直趋我国边境,还有侵略我东北的阴谋计划。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为了保卫祖国,支援友邻,我们肩负着光荣的职责。由于两国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团结如一,就形成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所以句中“摧”字就用得非常准确;而美帝国主义不顾多次严重警告,不顾发动战争后的严重后果,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发兵侵略朝鲜,一个“顽”字便确切地反映出敌人的本性。正因为两国“唇齿相依”、“戚欣与共”,所以才竭尽全力互相支援;相互支援便更加深了两国的友情,成为友好的邻邦。
诗的尾联:“如此邦交昭范例,子孙须记血凝成。”上句中“如此”,“此”是代词,即这样,指代上面描述的中朝两国的亲密友谊关系。即像这样的两国友好关系,正可显示出它的榜样作用,也就是为具有共同奋斗目标的国家之间,处理好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下句即全诗的最末句,表达了诗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就是要中朝两国的子孙牢记两国的友谊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要千秋万代永远地发扬下去。
名家点评
现代作家肖菡《伟人的咏唱》:“朱德在这首诗里,热情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亲如手足的深厚情谊,指出了这种深厚情谊的形成不仅在于两国国境相连、唇齿相依,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两国人民多年来并肩作战相互支援,这种深厚情谊是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并谆谆告诫人们要发展这种友好关系,永远珍视这种革命情谊。诗的感情真挚,语言朴素,气势磅礴,是一首歌颂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伟大精神的革命史诗。”
湖南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副主任唐维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选读》:“该诗是一篇进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江泰然《朱德的思想与实践研究》:“《送朝鲜最高人民会议代表团归国》这首诗,真切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
朱德(1886年—1976年),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四川省仪陇县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