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侍御》是唐朝诗人
王昌龄所作的一首
七言绝句。这是作者贬龙标尉期间写的一首送别诗。
作品原文
送柴侍御⑴
沅水通波接武冈⑵,送君不觉有离伤⑶。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⑷。
词句注释
⑴柴侍御:即柴阅,作者友人,时任监察御史,唐朝人别称使府监察御史和殿中侍御史为“侍御” 。侍御,官名,侍御史的省称。唐时与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同为御史台成员。
⑵沅水:在湖南西部,源出贵州都匀云雾山,流经湖南黔阳、沅陵、常德等地,至汉寿注入洞庭湖。武冈:今属湖南,与当时作者所在的龙标(今湖南黔阳)相距约一百多里地。
⑶离伤:离别的伤感。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白话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作者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唐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734)登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尉。二十八年(740)为江宁丞,世称王江宁。旋贬龙标尉,故又称王龙标。安史之乱中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现存的诗作为181首,连同残句约为200首。其体裁,以古风与绝句为主,其中,绝句88首(五绝14首,七绝74首),几占了他全部诗作的半数。其题材,大致可分为边塞、官怨(闰怨)和离别三类,以赋离别者,即以“送”“别”“留别”为题的“实际达55首之多,占全部作品比例约达27%,也就是全部作品里每四首就有一首以上咏唱离别”。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创作时间,目前尚存争议。比较通行的观点是《 唐诗选》天宝七载(748)说,詹瑛先生《李白诗文系年》、《王昌龄集编年校注》作天宝八载。此外还有天宝六载说、 天宝九载说。但这首诗作于玄宗天宝八年至天宝十年之间则绝少疑问,作者被贬龙标时,作者友人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诗文赏析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沅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作品点评
明·
钟惺:(明月句)与“别后同明月”一意而翻脱新妙。又:尝爱昌龄“月带千里貌”一语,恨其全首不称,不能收之,今得此句释然。(《
诗归》)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审
刘拜山:即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意,而“青山”“明月”二句,情味尤为绵邈。(《千首唐人绝句 上》)
典故轶事
我国经典诗词在日本也有很大影响,此诗的三四句,在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出现在日本人捐献的救灾物资包装上。2020年2月11日,在京都府舞鹤市驰援友好城市大连的物资上也引用了此诗的三、四句。诗中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2021年10月,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习主席引用“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畅谈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