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记室夜别》是南朝诗人
范云所作的一首
送别诗。这首诗通过对旅途情景的想象,表现了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此诗以清丽之笔点明送行的环境,着在抒写别情中,穿插点染秋风、秋月、寒枝、霜猿之类物象,于流转之中展开一个凄清的境界,显示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成就。
南朝宋
元徽四年(476年),
萧赜主持郢州(今湖北武汉附近)军政,范云随父范抗在郢府,沈约与范抗同府,与比他年轻十岁的范云相识交好。几年后,沈约转至荆州(今湖北江陵附近)为征西记室参军,此诗作于两人分别之时。
这首诗的开头便以极平稳的笔调勾画出送别时静谧、安详的环境。“桂水”,范诗中用这一词渲染了送别场面的温馨。送别诗,可以写送别时的情景、场面,以及当时人的心理活动,但范云只是用一句诗轻轻带过,遂转入天明登程的想象之中。启程的情景是晴空万里,天朗气清。这毕竟是少年人所写的诗,所以,他笔下的离别不是凄惨悲切,而是有一股清新流丽之气贯穿于内,显得轻盈洒脱。沈约《
别范安成》诗中云:“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不过,中国人重视朋友(为五伦之一),重视友情,朋友的离别,总难免有些许的哀愁。“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心相知。”故而下句以“秋风两乡怨”分写两地相思之怨愁,而以“秋月千里分”合写二人心灵之相通。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所写的正是地有千里之隔,明月人可共见之情。以上四句,前二句偏写景,后二句偏写情,所以转下去便偏写事。“寒枝宁共采”是对二人过去共同生活的回忆,“霜猿行独闻”则是对别后独自旅程寂寥的想象。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送别,但无论是偏于写景、写情或写事,都暗涉了离别。然而离别只是形体上的分隔,更重要的乃是精神上的合一。结束两句以极其肯定的语气写道:“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扪萝”、“折桂”由上句“寒枝”引发而来,同时又暗与起句的“桂水”“楚山”相呼应。
这里牵涉到一句诗的异文。“扪萝正意我”中“正意”二字,一作“忽遗”,一作“勿遗”。“忽遗我”意思是:忽将我遗忘。前者似不符合沈约与范云间的感情,且与全诗情绪不一,后者表示的是一种希冀之情,虽然可通,但不如“正意我”所表达出的心心相印之情。另外,从范云诗的整体风格来看,也以“正意我”于文为胜。范诗的结句尤喜以彼我、今昔对写。如“迨君当歌日,及我倾樽时。”(《当对酒》)“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饯谢文学离夜》)“待尔金闺北,予艺青门东。”(《答何秀才》)“海上昔自重,江上今如斯。”(《登三山》)“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别诗》)等等。而在这首诗中,也只有作“扪萝正意我”,才可与“折桂方思君”相对得最为工稳,也最能体现范云诗歌句法、结构的特色。
此诗在写法上是一句一转,但同样是“转”,如沈约的《别范安成》(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评为“句句转”),是层层递进式的转,而范云此诗则是句句回环式的转。这种回环式的结构、回环式的句法正是范云诗风的典型。所以钟嵘《诗品》曾评范云诗曰:“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正是抓住了其诗风格的整体特征。《送沈记室夜别》虽然是范云的早期作品,但也不难看出,这首诗已经奠定了范诗风格的基础。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颜邦逸:此诗堪称“永明体”的代表作。五言八句,两两对仗。除第四句平扶不调,四、五两句失粘,五六两句失对外,几乎与唐代成熟的五青津诗没有差别。
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
李德身:统观全诗,对送别情景不着一笔,而全由别后情景的想象发挥开去,构思新颖,角度别致。八句两两对仗,层层推进,语言清丽,音韵和谐,明显表现出“永明体”所加的影响。单就送别诗而言,也堪称情真意切,想象动人,不失为一首别开生面的好诗。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嘉耀:这首诗写景寄情,把深沉的感情同特定的景物结合起来,使感情的表达显得真挚而细腻,这是写送别这一类题材的作品中较为成功的一首。
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范缜从弟。初仕齐,任竟陵王府主簿,为“竟陵八友”之一,又历任零陵郡、始兴郡内史。仕梁,为黄门郎,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他善于写山水诗,诗风宛转流利。有集三十卷,已佚。《全梁诗》辑其诗4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