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粥米
已婚女子分娩后风俗
已婚女子分娩,第五天或第七天(县城一带忌七日)娘家备米、面、鸡蛋等食品和一块衣料前往抚慰,称“送粥米”,或作送祝米,又称送米、送汤米、送糖米、送米糖、下汤、送乳汁米、看欢喜、吃面、吃大面、做日子等。
滕州风俗
送粥米也叫“送月米”。一般男孩出生后20天,女孩18天,并要定双日子,假如赶着算逢单日,也要错开,提前或拖后1天。姥姥必前往,姥姥不在,由舅母替代,还有舅舅。舅舅大都充当姥姥的脚力,脚力人数根据送去东西多少而定,东西多少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和平常与亲邻交往情况而不同。亲邻送的东西多,粥米也较丰厚。20世纪80年代后,大都用拖拉机或三轮车前往,同去的还有出嫁的姐、妹、姨、姑等。东西要有米、白面、挂面、鸡蛋、红糖等,只有鸡蛋要单数,其余要双数。另外还要送几块色彩鲜艳的布料,每块3~4尺不等,给婴儿作穿衣用。有的给男婴儿缝制虎头枕。装满后,上边用彩布蒙住,用红攀鞋带子扎紧。另外带1只红色公鸡和1只母鸡,鸡脖子上系红布,红关绳拴住母鸡,女婴留下公鸡,男婴留下母鸡。留下的鸡以后出售可换回布料给婴儿做衣裳。回去的鸡,放开继续喂着。
徐州风俗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经过妊娠的揣摸、企盼与临产的阵痛,呱呱坠地的新生儿为父母及家人带来欣喜与希望。“大喜”、“小喜”(生男为大喜,生女为小喜)之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但一个“喜”字便可见心情了。怀孕叫“有喜”,生了孩子叫“得喜”,去告诉亲友叫“报喜”。
把煮熟的鸡蛋染成红色,叫“喜鸡蛋”。拿到“喜鸡蛋”的亲友,要备上红糖、挂面、油炸馓子、米花、童衣、花布等物去贺喜了。
首先要去“报喜”的是产妇的娘家。姥姥盼外孙的心情不比奶奶差,“催生糖、“催生鸡蛋”是早已送过了的。虽不可断定生的时辰,但心里也可算出八九不离十,单等“报喜”的来到,娘家就张罗着去送“粥米”。
送粥米,是娘家的大事,婶子大娘,亲亲邻邻凡有过来往的总要送上一些米面、鸡蛋、红糖、新衣等物。到指定的日子那天,娘家哥哥将“粥米”担了送去。随同前往的人员,因各地风俗不一,有去娘家娘的,有去娘家嫂子,有带个孩子去的,有还不带的等等,但男客、女客都要去。
过去送粥米一般也就用两三个箢箕把东西盛了,肩担臂挎着送去一个箢箕里放着大米、鸡蛋、上盖花布;一个箢箕放挂面、鸡蛋、上盖花布;一个箢箕放挂面、红糖、童衣等。人们的经济条件好起来,“粥米”的内容也丰富许多,风衣、毛毯、童床、童车等等都有送的。有箢箕肩挑已远远不行,就改用平板车、三轮车等拉。有的要用好几辆三轮车,招摇过市,以显示富有和舍得花钱。送粥米本是为产妇送去些补养身体的米、糖、鸡蛋等物,太过铺张,就显得过份了。
娘家去送粥米,婆家要准备宴席,把送喜礼的亲邻都邀请了;举杯把盏,都向主人恭喜,这叫“吃喜面”。“吃喜面”要喝红糖茶泡馓子,红糖表示喜庆,馓子谐音“散子”,意多得贵子,。还要吃“长寿面”,即下挂面再卧进两个鸡蛋,酒足饭饱之后,每位客人还要带上十个“喜鸡蛋”。
吃喜面时,也有送喜礼的,叫“给见面礼”,数额不等。产妇的母亲或年长的至亲一人,陪产妇的母亲或年长的至亲一人,陪产妇说说话儿,讲讲如何喂养婴儿、保养身体的经验和道理。娘家人带回去的空箢箕中各要放进十枚“喜鸡蛋”,那总要给人们带去许多“喜气”的。徐州人看见“喜鸡蛋”总要问:“谁家吃喜面啦?”
山东风俗
亲戚朋友,特别是产妇的娘家,前来祝贺添喜,谓之送粥米,或作送祝米,又称送米、送汤米、送糖米、下汤、送乳汁米、看欢喜、吃面、吃大面、做日子等。在六日、九日或十二日送粥米时,设宴招待前来贺喜的亲友。
通常亲友和乡邻在看到挑红或者收到喜面后,就要给产妇送些鸡蛋、面粉、小米、点心等礼品,在过去这即是人情,也带有邻里相助的性质,除主家叫去陪客外,一般就不再吃请了。有些地方,主家要回赠几个红鸡蛋,以表谢意。郯城凡生男孩鸡蛋染成朱红色,生女孩鸡蛋染成桃红色。娘家人接到喜讯后,有的立即就给主家送粥米,主家择日宴请。胶县在接到报喜的馒头后,即派人送给产妇20个花卷,有牛蹄卷、莲花卷等各种花样,还有鸡蛋、小米、四尺尿布、一条小被子、一个小棉袄。临清在接到报喜的鸡蛋后,就派人送馓子、挂面、鸡蛋、米、糖等物,称作“送汤米”。到十二天,姥姥、姨姨再亲来探望,称作“做日”。这天娘家人送鸡蛋,个数与产妇岁数相同,外加两个,有的送100个,取婴儿长命百岁之意。聊城也是接到喜讯后即送粥米,一般是糯米、红糖、鸡蛋、贡面,帖上写“微物四色,奉申粥敬”。主家答谢红鸡蛋,男单女双,数目不拘。十二天时,称作“吃面”,同时宴请送粥米的亲戚。
有些地方不是报喜后立即送粥米,而是在九日或十二日,娘家人去看望产妇时才送,主家当日设酒席招待。郯城生男十二天、生女九天,娘家准备车马,召集各路亲戚,带上米、面、糖等礼物去看闺女,谓之“送糖米”。主家设宴招待,席后产妇把婴儿抱出来给客人看看,亲戚们要给小孩见面礼,钱数不等,然后主家再拿出红鸡蛋、馒头给客人带回家去,以示谢意。蒙阴送粥米也是娘家人集体前往,带着大大小小的 (yuǎn)子,内放鸡蛋、红糖、米等,上蒙一块红包袱。主家必须把礼物全部留下,空 (yuǎn)子内撒一把豆子作为回敬,据说可免小孩生痘毒。长岛县风俗,到家“看喜”的客人都必须吃糖果,忌讳“空口”。来客都不准带钥匙,若发现客人带钥匙一定要扣留并永不归还。招远生男12天、生女8天姥娘家来送粥米,称作“吃大面”,蓬莱、龙口称作“看欢喜”。泰安送粥米称作“吃面”,娘家人要凑几抬食盒,食盒的上层放一蓝色长布作婴儿的尿布,生男蓝布两头都露在盒外,女孩只露一头,客人回去时要偷一个烤糊的馒头或者煎饼,丢给自己的狗吃,俗话说“外甥狗,外甥狗,吃了饭,他就走”。这个习俗有些戏谑意味,主家多不以为然。临朐称作“送乳汁米”,昌邑称作“下汤”,都是在婴儿出生后的6天或8天娘家人去探望产妇,礼物有鸡蛋、油条及小儿被褥衣物等。中午主家设宴招待,邻居送礼的人来陪客。昌邑一带在席间还要抱出婴儿观相,赴宴者各有赏钱,名叫“汤饼钱”,或称“长命钱”,同时还要为婴儿起名。徂徕山区称作“吃喜面”,男孩在第六天或第十二天,女孩在第九天。往贺者以娘家人为主,亲戚朋友结队一齐到达。贺客皆为女性,并都携带小孩。贺礼忌用篮子装载,要用木制食盒或编结无缝的 子。到主家客人先吃面条与鸡蛋,名为“点心”。若吃喜面在第十二天,点心必须是水饺,名为“合骨缝”。宴前,主家以方巾裹挂面和一付扎腿带子登门请接生婆,请来安排她坐首席。席间由新生儿父亲向宾客一一敬酒。散席后,来客带的礼物都要“押”回一部分,只有产妇娘家的礼品全部收下,“押”回的东西是两张煎饼、两棵大葱、一把麸子和一把盐。临行所有客人都要从席桌上拿走一些“喜馍馍”。
铜仁风俗
侗乡有送祝米的风俗习惯:只要有人家生了娃娃,左邻右舍,远近亲族都要来送粥米。
至于送粥米缘由,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寨子里住着一户人家。夫妻两个勤劳善良,恩爱和睦。男的每日上山砍柴干活。女的在屋里养猪看狗,弄饭洗衣。有一年,老天爷久旱无雨,地上水干草枯,田里颗粒无收。百姓们刨树皮、挖草根,日子过得好苦。恰好这家生下一个儿子。但是没有东西吃,月婆子(产妇)身子虚弱,娃娃没奶吃,饿得哇哇叫。寨子里的人知道了,都在替他想法子。想来想去,想到了竹子上结的米籽。人们从山上摘回竹米,送给这家月婆子煮粥吃。月婆子吃了大家送来的竹米煮成的粥,身体慢慢地恢复强健起来,奶水也多了。有了奶水,娃娃也不吼了。从那以后,只要有人家生了孩子,各家各户都采摘竹米籽去“送竹米”。后来有了粮食,就送新米去给月婆子煮粥吃,既补身子又发奶水,叫做“送粥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送粥米”这一习俗,逐步由大家对月婆子的问候宽慰,演变为对生小孩人家的祝贺,所以,后来在文字表述中也有写成 “送祝米”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4 01:43
目录
概述
滕州风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