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黎莼斋使英吉利序》是清代文学家张裕钊创作的一篇序。这篇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变革和学习。张裕钊认为,在西方科技发达、世变剧烈的情况下,反对拘守旧故,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与西方抗衡的目的。张裕钊借
黎庶昌出使英国的机会,给以赠言,谆谆告语,情深意长,表达了他改革求新的思想。这篇序思与境合,意与法融,字不累句,句不累篇,屈曲深入,高论溢出,切中时弊,读之使人茅塞顿开。
作品原文
送黎莼斋使英吉利序1
泰西自前古不通中国2,洎明中叶3,利玛窦、艾儒略之徒以其术游内地4。国朝开统,圣祖仁皇帝嘉西洋历算之精,特旌导之5。于是来者益众,闽粤濒海之区,市舶稍稍集矣。百有余年至于道光之际,而海疆始有兵革之事。其后国家怀柔绥服6,一务兼容并包,远抚长驾7,威德覃于遐裔8,是以殊域辐凑9,通互市,结盟约者至五十有余国。泰西人故擅巧思,执坚仞10,自结约以来,数十年之间,益镌凿幽渺11。智力锋起角出12,日新无穷。其创造舆舟兵械火器暨诸机器之工,研极日星纬曜水火木金土石声光气化之学13,上薄九天,下缒九幽14,剥剔造化15,震骇神鬼,申法警备16,确若金石17,发号施令18,疾驰若神。又以其舟车之力,空极六合四远19,五大洲之地,无所不洞豁,徜徉四达,竞相师放20,精能俶诡21,甚盛益兴,天地剖泮以来所未尝有也22。
盖尝论天地之化,古今之纪23,天人相与构会24,阴阳以之摩荡25,穷则变,变则通,而世运乃与为推移。上古人民鸟兽杂处,巢窟之居,毛血之食,羽革之衣,圣人者作26,立君臣上下,兴修礼乐制度,备物制用,通变宜民,递相损益27,天下文明。虞夏殷周之世,称极盛焉。同道衰,而至于秦,一革除先王之法,封建、井田、学校、典礼、文物扫地俱尽28,更立新制,卒汉唐之世,不能易也。唐末之乱以讫五季29,辗转迁贸30,尽移其故,田赋、兵制、选举、学术、俗化与西汉以来泮涣殊绝31。宋明以还,承而用之,而蒙古及圣清之有天下,混一华裔,方制数万里,土宇昄章32,跨越百代。若今日,其尤世变之大且剧乎?天实开之,人之所不能违也。而当世学士大夫,或乃拘守旧故,犹尚鄙夷诋斥,羞称其事,以为守正不挠。乌乎!司马长卿有言;“鹪已翔于廖廓,而罗者犹视夫薮泽33。”岂非惑欤?夫以学士正人之不习乎此,于是当事乃一切以求能习知此者而任之,则其所得,乃皆庸猥污下贾竖舆隶之流34,稍能通彼语言与一二琐事者也。如彼等者,乌足以任此?适足为远人之所嗤而已矣。
迩者,一二远识之士,稍知二者之弊,议欲得俊异志节之彦35,相与精求海国之要务,以筹备边事。盖强本折冲尊主庇民之计36,诚莫先乎此。而朝廷方简重臣37,通使诸外国,使遐迩中外38,益通达无阻。于是黎君莼斋,自州牧授三等参赞,从使英吉利。将行,问赠言于裕钊。夫觇国之道39,柔远之方,必得其要,必得其情。得其要,得其情,而吾之所以应之者,乃知所设施。且即吾所为乘时顺天40,承敝易变,使民不倦者,神而明之,利而用之,亦可以得其道矣。莼斋之贤,其必能心喻乎此,以俟异时受国家之重,而副海内之望也。它日归,吾将从而讯之。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黎莼(chún)斋:黎庶昌(1837~1897年),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历任驻英、法、德、日参赞,回国后官至川东兵备道。他是桐城派后期作家之一,著有《拙尊园丛稿》,编有《续古文辞类纂》。他出任驻英参战在光绪二年(1876年)。
2.泰西:极西,指欧美西方各国。
3.洎(jì):到。
4.
利玛窦: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明朝万历年(1582年)来中国,在广东、北京等地传教,为在华耶稣会教士首领。曾与中国一些士大夫有所交往,介绍过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译著有《几何原本》(与徐光启合译)、《天学实义》等。
艾儒略:意大利传教士,来过中国,在江苏、山西、福建等地传教,著有《几何要法》、《职方外纪》等。
5.旌导:表彰使突出。
6.怀柔:用关怀笼络使其柔顺服从。绥服:安抚使其归服。
7.远抚长驾:对遥远之地进行安抚以便遥控。
8.覃:延,伸延。遐裔:边远之地。以上数句将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政策说成是“怀柔绥服”、“兼容并包”等,都是在曲意维护清政府的尊严。
9.辐凑:车辐集于车毂,比喻人或物向心。
10.坚仞:也写作“坚忍”,指坚持不懈。
11.镌凿:刻凿,引伸为深入探寻。
12.锋起角出:指智力如刀锋兽角那样尖锐有力。
13.纬:行星的古称。曜(yào):对日、月及太阳系五行星的总称。
14.缒(zhuì):物系于绳下坠,此处指深入。
15.造化:自然界。
16.申:表明,这里有实施的意思。
17.确:坚固。
18.“发号”二句:指电报之迅捷。
19.六合:指天地上下及东西南北四方。四远:四方极远之地。
20.放:通“仿”。
21.俶(chù)诡:奇异。
22.剖泮(pàn):开辟形成。
23.纪:世代,这里有时代发展之意。
24.构会:沟通交会,互相感应。古人认为自然与人能互相干预,灾害、收成,祸福都是天人感应的结果。
25.“阴阳”句:古人认为自然界的现象都是由于阴、阳二气流荡搏击形成的。
26.作:兴起,出现。
27.递相损益:意思是说,礼乐制度世代相承而根据需要常有增减。
28.封建:天子分封王侯进行统治的制度。典礼:礼仪。
29.五季:指唐后梁唐晋汉周五代。
30.迁贸:变迁。
31.泮(pàn)涣:消融散失。
32.土宇昄(bǎn)章:领土广大而光明。昄:大。
33.司马长卿:司马迁。引文见《
难蜀父老》。鹪(míng):传说中的神鸟,此处泛指鸟类。渊薮(sǒu):鱼类、兽鸟聚居之地。
34.贾竖:对商人的贱称。舆隶:轿夫。
35.彦:有修养的士人。
36.折冲:抵御敌人。
37.简:同“柬”,选择。
38.遐迩(xiá ěr):远近。
39.觇(chān):察看。
40.所为:所谓。
白话译文
西洋自古不与中国相通,到了明朝中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艾儒略等人开始用西洋技术游历中国内地。清朝开国,康熙皇帝赞扬西洋数学推算的细密,特为表彰突出它。于是西洋人来华的更多了,福建、广东临海的地方,进行贸易的船舶开始多起来。经过一百多年到了道光年间,海上疆防开始有武装冲突之事。这之后国家对西洋人关怀笼络使其安定服从,专门实行容纳包容的办法,遥相控制,威力感化达于远方,因此那些异域西洋各国向我靠拢,互通贸易,缔结盟约者达到五十余国。西洋人原本擅长巧思,能坚持不懈,自缔结条约以来,数十年之间,越发深入开拓钻研,智能像刀锋兽角那样尖锐有力,日新月异变化无穷。他们创造的车船、枪炮火器及各种机器之精,研究而至穷极日月星辰、水火木金土石、声光气化的学问,真可谓上达九重天,下深九重地,他们好像剥笋剔肉一;单地研究自然界,真能震惊鬼神,他们申明法令警戒治安国防,坚如钢铁盘石,发号施令,有电报传送,快速如神。再加上舟船火车的力量,可以穷达天地极远,世界五大洲之地,无不洞透明了,都可以自由到达!。他们竟相师法效仿,精巧奇妙,越来越兴旺发达,这是天地开辟以来未曾有过的。
我曾论述天地自然的变化,古今世代的迁移,自然与人互相感应沟通,阴阳二气的摩擦碰撞。世事困窘到极处就要变革,变革就能通畅,而时世变迁于是便随这穷通变化不断前进。上古时代人民与鸟兽混杂同处,巢穴为居室,带毛血的生肉为食物,羽毛兽皮为衣服。于是便有圣人出现,建立·了君臣上下的伦理关系,创立了礼乐制度,完备器物制造用具,穷通变革适宜民用,世代相承又不断增删,天下便走上了文明。虞夏商周的时代,上述种种堪称是极盛。周朝的治国之道衰落了,到了秦朝,一一革除从前圣王的法规,分封诸侯制度,并田制度、学校、礼仪、文物破坏殆尽,变革创立了新制度,到汉唐之世,也不能改变。从唐朝末年的战乱直到五代,不断变迁,把秦汉以来的制度完全丢弃,田赋、军队、选用人才,学术、转化风俗的制度,随着两汉以后的战乱全都消融离散了。宋明以后,继承前制而用之,元朝蒙古族以及圣明的清朝据有天下,华夏与边远民族混合为一,统治地方数万里,领土广大而光明,超过以往百代。到今天,岂不是世变尤其大而且剧烈吗?客观规律已实际开展,人们是没办法违背的。而现在的学问家士大夫;却依旧拘泥陈旧的认识,还在喜欢鄙视诋毁排斥,羞于称说变革之声,以为自己是遵守正统不遗余力。唉!司马迁说过:“鸟儿已经飞上高空了,而捕鸟的人还把这里当成鸟类聚集之地。”这岂不是糊涂吗?因为有学问的正人君子不学习西洋,于是当权者便把一切都交给懂得西洋科技的人去办理,那么所得到的人,便都是庸陋鄙下商贩轿夫之流,稍稍懂得一些西洋语言与一二琐屑小事的人。像这些人,哪里能胜任学习西洋呢?正好让西洋人嗤笑罢了。
近来,少数有远见的人士,稍稍懂得守旧与用人两方面的弊端,议论想得到俊拔有高尚志向节操的人,跟他们一起精心讲求边海国防大事,以便筹备守边之事。自强御敌尊奉朝廷庇护百姓的国家大计,真是没有比这更需要优先考虑的了。朝廷正在选择重要官员,与各国通使节,使远近中外,更加通达无阻。因此黎君庶昌,从州官授予三等参赞,跟着出使英吉利。即将成行,向裕钊本人请求赠言。考察一个国家的办法,怀柔远方的方计,必须要抓住要领,必须要先得到实情。得到了要领实情,那么我方如何对待西洋,就知道怎样处置了。并且就我所谓乘借时机顺应自然,承接败坏而变革,使人民不再疲惫,在神理上通晓明白西洋科技,在实际中利用西洋科技,也就可以得到他们的办法了。以庶昌的贤能,一定能心理明白这些,以此等待它时接受国家重任,使得与国内对他的厚望相称。等以后庶昌从国外归来,我将要向他询问。
创作背景
黎莼斋即黎庶昌,与刘裕钊同列“曾门四弟子”之中。光绪二年(1876年),中国向各国派遣公使。黎庶昌被荐,先后随郭嵩焘、曾纪泽、陈兰彬等出使欧洲,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这篇散文就作于这个时期,是作者为黎庶昌写的一篇赠序,作者也借此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张裕钊这篇赠序,堪称是中兴时期桐城古文的代表作品。
黎庶昌使英,这无疑是考察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一个极好机会。而作者写这篇赠序,也正好藉此阐叙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文章通篇便以“变”为中心,“穷则变,变则通,而世运乃以为推移。”而这又须落实到中国国情,以有益于国家的富强和发展,为了使文章的论述更具说服力,作者有意精心安排,以由远及近的方法层层推进,展开议论。先说近代世变,中国与西方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交往,着重写中英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但出于他所处的地位和对皇权的维护,对这一段丧权辱国的历史文章,有意曲笔回护,说成是“怀柔绥服”、“远抚长驾”。这种屈辱也使中国人看到了自己的落后,文章便进而极力称赏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擅巧思,执坚仞”,“镌凿幽渺,智力锋起角出,日新无穷”。这种进步广泛涉及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也影响及于全世界,西方如此,中国却无动于衷。作者没有因此而鄙薄本民族的文明与进步,文章便转而追述古今之变,指出天地之造化、时势之推移,都导源于一个“变”字,“穷则变,变则通”,发展到一定的极限就应有所变化,这是不可栘易的规律,自上古迄于当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如此。而今日,“尤其世变之大且剧”者。上述两节分论西方、论中国前代诸朝,显然部是铺垫,目的在于为下文之叙当代保守作对比,为下文的进一步议论张本。这一番铺垫后,文章一笔折转,指出:“当时学士大夫,或乃拘守旧故,犹尚鄙夷诋斥,羞称其事,以为守正不挠”。作者借用司马相如的话作比喻,极形象地讽刺了这种固步自封,拘挚保守者,说他们顽固不化,就如神鸟已翱翔干天空,而捕者却仍守着地上鱼兽汇集之地。这无疑是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的。与此同时,当局也曾物色了一些人与西方人交往,但又多是“庸猥”之流,适足为西方人所嗤笑。这两者都是为下文写赠言作伏笔,同时,也是黎庶昌这样的“俊异志节之彦”的陪衬。文章至此,才转入全文的重点,指出,据此二者之弊,当今求变的关键,便在于“精求海国之要务,以筹备边事。”巩固根本,抵御外侮。尊主庇民之计,“诚莫先乎此”。故须挑选重臣,通使外国,而黎庶昌正当此任。显然这正和上述两大弊端相呼应。最后,作者临别叮咛,谆谆告诫:出外考察要得其“要”与“情”。“得其要,得其情”,我们的对应防守设施,才有所依据。而继承旧业,承敝易变,也就可找到可靠途径。然后归到勉励黎庶昌收束,文章显得干净利落。
显然,作行是在维护皇权、帝制的前提下,宋倡导学习西方的,这种态度完全合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治主张。这自然暴露出桐城派保守的一面,但毕竞又兆示了某种顺应历史潮流的倾向。而文章行文中的雄健刚劲以及布局上的苦心经营,又使它不失于靡弱。通观全篇,层次井然,神气流转,洋洋洒洒,颇具气势,正体现着“中兴”时期桐城派散文的基本面貌。
名家点评
原《铁道兵》总编室主任
田望生《百年老汤:桐城文章品味》:“通观全文,情真意切,脉络分明,较好地体现了作者为文强调‘意、辞、气、法’的统一;析理细密,文辞简练,得桐城诸子之长。”
作者简介
张裕钊(1823~1894年),字廉卿,湖北武昌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之一。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在南京、武昌、保定等地主持过书院。曾师事曾国藩,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并称“曾门四弟子”。他有较强的爱国思想,希望在不触动帝制的前提下改良政治,使国家富强起来。著有《张廉卿先生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