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记忆是受众选择心理表现之一,指受传者对所接受信息的基本倾向,即记忆那些与自己观念最一致的内容。受众在接受和处理传播内容时,并不是不加分析地、一股脑儿地全部接受,他们主动地、积极地、有选择地筛选并记忆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兴趣、爱好相符合的部分,而把其余内容从自己的记忆中加以排除,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
心理平衡。选择记忆是受传者防御和抵制于己不利或与自己观点相反的那部分信息的最后一道防卫圈。
影响因素
影响选择性记忆的因素
(1)需求: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记忆程度一般较高。
(2)简化:内容较少的信息容易记住。
(3)形象:形象具体,记忆程度高。
(4)适度重复。
(5)新奇。
(6)理解。
案例思考
我在高中时爱上了一位同班女同学,她的生日是一月二十三日。自此以后,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每当我无意中看手表时,时间【一定】是一、二、三的组合,像是一点二十三分、十二点三分、三点二十一分等等。
【为什么每次看手表,都刚好是一、二、三有关的时间?】我很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心想这绝对不是偶然,一定隐藏着什么含义,甚至有什么启示。
尽管嘲笑我吧!当时的我只是个因为恋爱而过度兴奋的高中生,不择手段的想把她和我联系起来。当然,如果不是陷溺在爱情中,应该不会被这种蠢事给蒙骗的。
每个人一天当中总要看好几次时间,经常有事没事就瞄手表一眼。我们对这种无意识的动作通常没什么感觉,比方说,要是时间是五点四十五分,甚至会忘了曾经看过手表。
但是,如果偶尔是一点二十三分或者三点二十一分的话,这个【符合】就会强烈吸引我的意识,以至于当后来回想起来时,就会相信【看手表时《一定》会出现一、二、三的组合】。
这个原理就叫做【选择性记忆】。刻意只留下感兴趣的记忆,其他无关紧要的事,即使实际看过或听过,也会忘记。
当然它们其实还留在潜意识里,只不过有时是刻意不去回想,有时候是想也想不起来。
三大阶段
选择性记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信息的输入阶段。一般来说,受众对接收到的语言和文字信息,很少能记住原来的具体词句,而是概略性地记住其大体意思,只有经过反复背诵才可能记住原有词句。对图像信息的记忆也基本相同,人们只能记得其中最精彩的、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些画面。所以,传播者要想使受众记住自己的讯息,就必须在讯息内容的制作上下苦功,并对讯息不断重复,通过反复接触来增加受众的注意。
2、信息的存储阶段。记忆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其中,人的短期记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彼此间互不相关的数字的记忆量一次仅有8个,对于不相关字母的记忆量则仅有7个,对于不相关的单词,则是6个。而短期记忆信息储存量主要是取决于这些信息是否有意思。在长期记忆中,人们一般都是把意思抽象出来加以记忆。这些意思有时还会伴有视觉听觉的或其他的形象在人脑中以命题的形式组成网络而被记忆下来。因此,传播者不可高估受众的记忆,那些在广播电视上连续出现的数字号码等信息,往往并不能为受众所记忆。
3、信息的输出阶段。一般来说,记忆有两种输出方式:辨认和回想。前者是指人们在接收到某一信息后,能够辨别出自己是否曾经接触过这种信息。而后者则是指人们能够以不同符号如语言文字或图像把接触过的信息复述出来。通常,辨认比回想要容易一些。在需要对信息进行辨认和回想时,人们会尽可能地从记忆中找出所需的信息内容并将其重构成信息。新闻机构每天对新闻的播送都有好几次,其目的就是要使受众在短期记忆中对信息加以辨认。而人们在接收信息后向他人转述时就主要是借助回想来进行记忆输出了。
一般认为,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主要是来自于普遍存在着的受众的心理选择。对于那些争议较大的信息,这种心理选择的干扰也较大。传播者尽管能够决定传播的内容,却无法决定受传者是否接受、怎样接受和接受什么。因此,传播者只有减少这种干扰才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而对于受众来说,这种心理选择过程却并非出于故意,是非常自然地存在发生的。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恰恰体现了整个传播过程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