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拼音:zhú)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常用字)汉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追逐野兽,下部的“止”代表追逐者,本义即追赶。追赶有时是为了将人或动物赶走,于是又引申为驱逐。由一跑一追又可引申为竞争之义。追赶时一个在跑,一个在追,由此引申为按先后次序逐一进行。
文字源流
甲骨文的“逐”字,写作图1-3及图A、B,其上或是“
豕”(图1),或是“犬”(图2、3),或是“
兔”(图B),或是“
鹿”(图A),均为被追赶的对象,即各种动物。其下为“
止”,其古字形像脚,代指“追赶的人”。有的字形在左部加“
彳”(图2),“彳”也是表示行动的符号。甲骨文的“逐”字所描绘的是古代的一幅打猎图。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此字(逐)或从豕,或从犬,或从兔,或从鹿,从止,象兽走圹(kuàng,野外)而人追之,故不限何兽。”“逐”字反映了先民们为了生存,追捕野兽的情形。从甲骨文的“逐”字中,可以了解到先民们所措捕的对象主要是野猪、兔子、野狗及鹿等动物。“逐”字上决没有猛兽的象形字。
金文(图4)和小篆的“逐”字只保留了从“豕”的“逐”字(偶有从犬的逐字,如图5),以“豕”代表所追捕的各种野兽,其意义仍然是追捕野兽。小篆(图8)在金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规范,将金文的下部归并为“
辵”,而“豕”放在了右边。隶书(图9,10)和楷书的形体将“辵”写成了“辶”旁。
“逐”的本义所表示的是野兽奔跑在前,人在后拼命追赶,看上去像是人兽在竞赛一样,所以“逐”引申出“竞赛、比赛”的意思。如《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其中的“竞”“逐”“争”对用,皆为“竞赛”的意思。追赶必定要紧跟其后,因此有“逐一”“逐字逐句”“逐日逐月”等表示先后次第的说法。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辵部】直六切(zhú)
追也。从辵,从豚省。
【注释】徐锴注:“豚走而豕追之,会意。”
说文解字注
“追也,从辵,豖省声”注:按铉本作从豚省,锴本、《韵会》作豕省,二字正豖省声三字之误也。直六切,三部。
广韵
直六切,入屋定 ‖逐声觉2部(zhú)
逐,追也。驱也。从也。疾也。强也。走也。直六切。十二。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部】 逐;部外笔画:7
古文:𢄘
(zhú)《唐韵》《正韵》直六切。《集韵》《韵会》仲六切,并音轴。《说文》:追也。《左传·隐九年》:祝𣅧逐之。又《隐十一年》:子都拔戟以逐之。
又《广韵》:驱也。《正韵》:斥也,放也。《史记·李斯传》: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又《管仲传》:三仕三见逐。
又《玉篇》:竞也。《左传·昭元年》:自无令王诸侯逐进。《后汉·赵壹传》:捷慑逐物,日富月昌。
又《正韵》:逐逐,笃实也。又驰貌。《易·颐卦》:其欲逐逐。
又日逐,地名。《前汉·宣帝纪》:迎日逐,破车师。
(dí)又《集韵》《韵会》并亭历切,音迪。《易》:其欲逐逐。苏林:音迪。
(tún) 又《字汇补》同门切。与豚同。《山海经》: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
(zhòu)又《集韵》直祐切,音胄。奔也。《山海经》:夸父与日逐。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豕”的末笔捺改点。“辶”第二笔楷体是㇋(横折折撇),一笔写成。
【写法】“辶”从左、下包围“豕”,顶部“豕”“辶”齐平。“豕”短横从竖中线左侧起笔,㇁(弯钩)从竖中线起笔;三撇撇尖都撇至左半格;右边撇、点与㇁(弯钩)相接与横中线。“辶”,㇋(横折折撇)的横段写在横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