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吕水脊区位于
江苏省南通市,因
通吕运河流经而得名。该区西起
崇川区天生港街道、
通州区平潮镇附近,东到
启东市吕四港、通吕运河两侧。它比其南侧的启海平原及其北侧的三余垦区高1米左右,形成一条脊地。它与南面的启海平原间则有比较显著的高度差。因此,通吕运河和启海平原的水道之间曾筑有堤坝、水闸,以控制水位。
通吕水脊区至迟在唐代就已形成。早在公元7世纪初,先民即已来到这里从事盐业生产。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吕四辟为盐场。五代吴时属静海镇,南唐时属静海制置院。明初,又有一批江南移民迁来。清康熙十一年(1672),古海门因大部坍塌陷入海被并入通州,被迫转移的数千民众迁徙到通东沿江一带(江北陆地),这部分人被后迁来沙地的江南人称为“江北人”。于是,有了江北人沙地人之分。通吕水脊区东段为通东地区,古代时为东布洲及与南布洲之间的故地,为宋代海门坍塌后的存留部分。
通吕水脊区为通吕运河所经,故名。该区西起南通市崇川区天生港镇、通州区平潮镇附近,东到启东市吕四港、通吕运河两侧。水脊区东西长约82公里,其西部南北宽约32.5公里,东部南北宽3—7公里,平均海拔4到5米,它比其南侧的启海平原及其北侧的三余垦区高1米左右,形成一条脊地。它与三余垦区的界限并不明显,呈微缓的倾斜;与南面的启海平原间则有比较显著的高差。因此,通吕运河和启海平原的水道之间曾筑有堤坝、水闸控制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