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文庙,位于
北京市通州区大成街1号,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是通州“三庙一塔”之一,也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孔庙。
历史沿革
元大德二年(1298年),通州文庙始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通州文庙棂星门、泮池和泮桥均被八国联军烧毁,后复建时改为四柱三楼式牌楼门。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伪冀东政府将“棂星门”匾额改为“圣人庙”。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通州文庙被设为河北通县专区用房,牌楼门被拆除。
1958年,通州文庙被北京花丝镶嵌厂占用,大部分建筑被拆改,仅存大成殿和残碑两块。
2004年,北京花丝镶嵌厂迁出,通州文庙进行修建。同年,泮桥桥面改为玻璃板铺设。
2007年,通州文庙按清光绪年间棂星门遗址和规制复建棂星门。
2020年4月至2021年1月,通州文庙大修。
建筑格局
通州文庙坐北朝南,中路主体建筑依次为照壁、射圃、如日中天坊、棂星门、泮池泮桥、戟门、大成殿、崇圣殿。中路东西两厢有名宦祠、乡贤祠、东西朝、东西庑,以及尊经阁、崇圣殿、圣容殿、圣训亭以及古水井。
主要建筑
棂星门
棂星门是通州文庙的第一座门,面阔三间,歇山顶。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后复建为四柱三楼式牌楼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再次被拆除。现存为2007年按清光绪年间遗址和规制重新复建。
泮桥
泮桥由3座小石桥构成,桥下有水,同时在水下墁有石板,故称为“泮池”。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现存为2004年重新修复的,桥面改为玻璃板铺设,可以看见桥下桥基础被八国联军损毁后部分残存的桥墩的原状。
戟门
戟门位于泮桥之后,又被称作大成门,古代通常作为品级较高的官员祭拜孔子时的必经之路。
大成殿
大成殿是通州文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歇山顶调大脊筒瓦屋面,檐下施斗拱及彩画。殿内供奉孔子木制牌位,也有其弟子的木制牌位。殿前有一个宽敞的平台,称为“杏坛”。
圣训亭
圣训亭位于通州文庙西路北端,2004年重建,是一座红柱灰檐六角亭。
文物遗存
通永道署铁狮铸造于元皇庆至至顺年间,铁狮高94厘米,前后长80厘米,宽53厘米,底座高47厘米。铁狮侧身歪头,圆眼直视,云头鼻子,半张大嘴,脸庞两边卷毛与短须髯连接,脖系素纹绶带,挂一铃两缨穗,左前爪下有一只向后趴卧姿势的小狮。通永道署铁狮原为雌雄双狮,设在京畿都漕运使分司署门前,后雄狮丢失。清康熙八年(1668年)补铸雄狮。后雄狮损毁,现仅存雌狮。2000年左右挪至
通州博物馆保存,后移至通州文庙保存。
历史文化
文庙又称孔庙,是纪念和祭祀中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的祠庙建筑。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古代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从而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技术与艺术之精美,在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是较为突出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
南京夫子庙、
曲阜孔庙、
北京孔庙和
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文物价值
通州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比
北京孔庙还要早建造四年,是北京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学宫建筑遗存,对研究北京地方科举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文物保护
1985年,通州文庙被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通州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8月19日,通州文庙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通州文庙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大成街1号。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342、582、T114、T37、T70、T79、快速直达专线43、专157、专64、专77、专88路公交车,在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6号线,在通运门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距离通州文庙约6千米,驾车约1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