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位于
北京市通州区玉带河西街南侧,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现为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二院区内建筑。
历史沿革
清同治五年(1866年),美国基督教牧师
富善创建安士学道院。
清同治六年(1867年),美国
基督教公理会创建潞河男塾。
清光绪四年(1878年),校址迁至新城南门外晒米厂东南,局面渐次扩大,更名为潞河学校。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义和团运动爆发,潞河学校、安士学道院被焚毁。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
辛丑条约》,美国基督教公理会重建潞河学校、教士楼。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潞河学校建成,设大学、中学二部,改称协和书院。同年,安士学道院重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安士学道院更名为富育女子学校。
民国元年(1912年),协和书院更名为华北协和大学。
民国六年(1917年),华北协和大学大学部迁出并入北京汇文大学,中学部更名为私立潞河中学。
民国十年(1921年),遵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富育女子学校更名为富育女子中学。
民国十一年(1922年),美国传教士在今玉带河西街24号创办护理学校并建办公楼。
民国十八年(1929年),富育女子中学百友楼始建。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日伪政权强行接管富育女子中学,并更名为河北省立通县女子初级中学。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河北省立通县女子初级中学并入河北省立通县女子师范学校。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河北省立通县女子师范学校恢复为富育女子中学。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护理学校被辟为联合国儿童急赈基金会与解放区教济总会合办华北公共卫生人员训练班。
1950年6月,护理学校被辟为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通县乡村卫生实验区公共卫生人员训练班。
1951年7月,河北省文教厅接管富育女子中学,复名为河北省立通县女子初级中学。同年10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接管私立潞河中学,更名为河北省通县中学。
1952年,护理学校改为河北省通县医士学校。
1953年,河北省通县医士学校更名为河北省通州卫生学校。
1955年,河北省通县中学更名为河北省通州一中。
1956年,河北省立通县女子初级中学更名为河北省通州女子初级中学。
1958年,河北省通州女子初级中学更名为北京市通州区女子中学。同年4月,河北省通州一中更名为北京市通州一中。
1959年起,北京市通州区女子中学招收男生。
1960年,北京市通州一中更名为北京市通县一中。同年2月,北京市通州区女子中学更名为北京市通县第二中学。
1975年8月,河北省通州卫生学校更名为北京第二卫生学校。
1981年,北京第二卫生学校更名为北京护士学校。
1987年,北京市通县一中更名为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1997年,北京市通县第二中学更名为
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
2012年3月,北京护士学校同
北京卫生学校、
北京市中医学校合并组建为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并划为第二院区。
建筑格局
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包括潞河中学、富育女校、北京护士学校3校的近代建筑。潞河中学包括卫氏楼、谢氏楼、文氏楼、潞友楼、教士楼、饭厅、博学厅等;富育女校包括映竹楼、翠柏楼、图书馆和百友楼;北京护士学校现存4座洋楼。
主要建筑
潞河中学
富育女校
北京护士学校
北京护士学校现存四座建筑,总占地面积3108平方米,均为西洋风格两层楼,平面布局多角,砖壁方券玻璃门窗,四檐挑出,设挂檐板,楼顶起脊多变,覆盖机平瓦。内部设有办公室,木制楼板,外墙壁一角嵌有石刻纪年“1922”。
建筑偏东另有原储物平房一座,平面多角,坡顶瓦石板,有地下室,方砖券木窗,二层台基为陡砌条砖圆肩,方形雨水管道。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5日,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价值
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是当时美国传教士所建,是西方建筑文化传入北京地区的历史见证,同样也反映出了通州运河文化由古至今的包容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玉带河西街南侧。
潞河中学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南路135号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内。
富育女校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玉带河西街28号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内。
北京护士学校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玉带河西街24号北京卫生职业学院第二院区内。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317、809、T102、T22、T43路公交车,在后南仓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距离通州近代学校建筑群约8.4千米,驾车约19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