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时科举不糊名,由主试者定去取。试前,有预列知名之士,得中者往往出于其中,谓之“通榜”。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通榜》:“ 贞元 十八年, 权德舆 主文, 陆傪 员外通榜帖, 韩文公 荐十人於 傪 。” 宋 洪迈 《容斋四笔·韩文公荐士》:“ 唐 兴科举之柄,颛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之助,谓之通榜。”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 唐 之通牓,故是弊法。”
隋、唐五代及宋朝初年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是当时科举制的一部分。通榜是指考官根据考生的社会声望和才德评价制成的名单,供录取时参考。为了能上通榜考生应试前需要多方
行卷,也就是将自己的诗文佳作投献给有名望的公卿贤达,以求得到赏识后向主考官推荐。
通榜是公卷通榜的一部分,所谓“公卷通榜”乃是指的“公卷”与“通榜”两个内容。通榜,是按照实际的舆论来排定选取知名之士,不靠考场上的临时发挥。这里有个有名的故事,说是主考杜黄裳请考生袁枢拟榜,袁自列第一,无人不服,传成佳话。